[发明专利]发热片及制作方法、发热管、电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84940.8 | 申请日: | 2020-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698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发明(设计)人: | 韦鹏飞;孙炎军;唐相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54 | 分类号: | H05B3/54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尚伟净 |
地址: | 528311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热 制作方法 热管 电器 | ||
本发明公开了发热片及制作方法、发热管、电器。所述发热片包括:石墨片基体,所述石墨片基体具有多个第一切口、多个第二切口和多个第三切口,以便在所述石墨片基体上限定出多个串联的发热单元,所述发热单元的电阻为0.01‑0.2Ω,所述发热单元的表面积为0.04‑1.025cm2。由此,该发热片具有以下优点的至少之一:良好的发热性能和良好的散热性能;能量利用率高、加热效率高、响应速度快、冲击电流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器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发热片及制作方法、发热管、电器。
背景技术
发热管作为电烤箱等烘烤烹饪厨房电器的核心部件,其加热效率、响应速度、冲击电流等为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指标。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大多类型发热管均为线性加热模式,有待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基于发明人对于以下事实和问题的发现和认识作出的:
发明人发现,目前的发热管存在加热效率低、响应速度慢、冲击电流大的问题,影响发热管的使用。具体的,目前线性加热模式的发热管,其辐射传热指向为发热管径向四周,存在加热分散、能量利用率低下的问题。此外,从通电开始到表面加热到最高温度需要几十秒甚至更久,其响应速度很慢。再者,由于发热丝的电阻率会存在随温度而变化的特性,该过程中会存在较大的冲击电流,从而影响发热管的使用。
本发明旨在至少一定程度上缓解或解决上述提及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发热片。所述发热片包括:石墨片基体,所述石墨片基体具有多个第一切口、多个第二切口和多个第三切口,以便在所述石墨片基体上限定出多个串联的发热单元,所述发热单元的电阻为0.01-0.2Ω,所述发热单元的表面积为0.04-1.025cm2。由此,该发热片具有以下优点的至少之一:良好的发热性能和良好的散热性能;能量利用率高、加热效率高、响应速度快、冲击电流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发热单元的电阻与表面积的比值不超过0.18Ω/cm2。由此,该发热片具有更优的加热性能和更高的能量利用率。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切口、所述第二切口和所述第三切口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石墨片基体的延伸方向不平行,所述第一切口和所述第三切口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切口和所述第二切口共线设置,所述第一切口将所述石墨片基体靠近所述第一切口一侧的边缘隔断,所述第二切口将所述石墨片基体靠近所述第二切口一侧的边缘隔断,所述第三切口的两个端点均位于所述石墨片基体内部。第一切口、第二切口和第三切口按上述方式排布,利于发热片均匀发热和均匀散热,且便于加工,发热片成本较低。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发热单元为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三切口,以及相邻两个所述第三切口之间的所述第一切口、所述第二切口构成的区域。由此,可利用第一切口、第二切口和第三切口形成多个串联且重复的发热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切口、所述第二切口和所述第三切口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石墨片基体的延伸方向垂直。由此,更利于发热片的发热和散热。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切口与所述第二切口之间的距离为0.5-4mm,所述第三切口的长度为1-7mm,所述第一切口与所述第三切口之间的距离为0.5-5mm。由此,可以使发热片具有良好的发热性能,同时使发热片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石墨片基体的热传导率为1200-1500W/(m2·k)。由此,该发热片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进一步提高发热片发热的均匀性,且可降低发热片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冲击电流。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石墨片基体延伸的方向上,所述石墨片基体的长度为200-400mm。由此,可使发热片满足所需的使用功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849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