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拖拉机牵引负荷移动测试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84952.0 | 申请日: | 2020-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955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韩兴昌;杜建刚;陈光阔;李先鹏;王钦祥;吴孟;兰翼;张延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赵敏玲 |
地址: | 250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拖拉机 牵引 负荷 移动 测试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拖拉机牵引负荷移动测试系统及方法,涉及拖拉机测试领域,能够利用液压控制机构实现精度较高的测量,稳定性好,测试系统包括分动箱、液压马达、液压控制机构和液压动力源,液压马达连通液压控制机构,液压控制机构连通液压动力源,液压控制机构能够控制液压马达的转动,液压马达的输出端连通分动箱,分动箱用于连通负荷车的行走系,分动箱还能够用于连通负荷车的变速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拖拉机测试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拖拉机牵引负荷移动测试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这里的陈述仅提供与本发明相关的背景技术,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
拖拉机牵引测试,基本采用两种方式的负荷车:第一种方法是,采用大质量的工程机械或者拖拉机直接充当负荷车,利用负荷车自身的重量,通过手动或者自动匹配油门和按压刹车踏板的方式进行加载;第二种方法是,采用安装在负荷车底盘上的测功机(通常为电涡流或者交流测功机)的方式进行加载。
综合来看,发明人认为,以上两种方案均具有无法实现全量程精确测量的缺点:第一种方案中,原车的油门和刹车并不是为测试负荷而设计的,因此采用这种方案的缺点在于:①测量精度低;②稳定性不好,受驾驶员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无法实现精确测量;第二种方案中,测功机仅作为加载手段,无助推功能或者使用原车动力系统助推,因此采用这种方案的缺点在于:①如果无助推功能,负荷车只能在测试拖拉机牵引负荷车起步后才能进行测量,测量的下限就是负荷车的纯滚动摩擦力,无法实现较小载荷段的测试;②使用原车动力系统助推的,牵引负荷车会处于既加载(制动)又助推的工况(相当于既加油门又踩刹车),测功机需要克服的不仅有测试拖拉机的牵引力,还有负荷车本身的动力,稳定性很难保证,或者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进入稳态,且造成了动力的浪费,测功机的选型上也要选择更大功率的测功机。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拖拉机牵引负荷移动测试系统及方法,构建了正常行驶和加载测试两个独立的动力系统,互不干涉,互不影响,在正常行驶时,使用原车的动力系统;在加载测试的时候,断开负荷车原车的动力系统,接入使用搭载的液压泵;能够利用液压控制机构实现精度较高的测量,稳定性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第一方面,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拖拉机牵引负荷移动测试系统,包括分动箱、液压马达、液压控制机构和液压动力源,液压马达连通液压控制机构,液压控制机构连通液压动力源,液压控制机构能够控制液压马达的转动,液压马达的输出端连通分动箱,分动箱用于连通负荷车的行走系,分动箱还能够用于连通负荷车的变速箱。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液压控制机构包括多个单向阀和一个交替阀,多个单向阀连通交替阀形成换向阀;换向阀并联液压动力源。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液压马达的一个出入口还连通比例溢流阀的一端,比例溢流阀的另一端连通所述液压控制机构。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液压控制机构包括补油泵、正向驱动液压管路、正向加载液压管路和反向倒车液压管路,正向驱动液压管路、正向加载液压管路和反向倒车液压管路均连通于液压动力源和液压马达之间。
第二方面,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提供了一种拖拉机牵引负荷移动测试方法,拖拉机牵引负荷车;在正常行驶时,使用负荷车的动力系统;在加载测试时,断开负荷车原车的动力系统,接入并使用如第一方面所述的一种拖拉机牵引负荷移动测试系统。
上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中,使用液压控制机构控制液压马达,基于液压控制机构的液压反馈技术可实现无缝切换加载和驱动工况,能够较快进入稳态测试的状态,不仅维持稳定的测试状态,还实现了从小负荷到大负荷的全量程测量,测试范围广,精度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未经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849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