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慢行一体化信号交叉口渠化与信号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91347.6 | 申请日: | 2020-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850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周旦;胡清玮;常梦莹;姚威振;黄浩;赵红专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G1/07 | 分类号: | G08G1/07;G08G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劲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89 | 代理人: | 曹玉清 |
地址: | 541004 广西壮族自***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体化 信号 交叉口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慢行一体化信号交叉口渠化与信号控制方法,渠化范围包括交叉口的物理区和功能区;信号控制采用相应的四相位信号控制方案。在渠化时紧靠过街人行横道两侧分别设置两条过街非机动车道,人行横道外侧的过街非机动车道用于相应的相位的调头过街,人行横道内侧的过街非机动车道用于相应相位的直行过街及左转二次过街。内侧非机动车道内分别设置直行通道、左转通道及左转二次过街待行区,不同行驶方向的非机动车可分车道行驶。本发明减小了过街非机动车之间的横向干扰和对向冲突;信号控制相位衔接顺畅,减少了机动车对非机动车的通行干扰;提高了非机动车过街安全性,便于交通管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设计与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慢行一体化信号交叉口渠化与信号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交叉口模式大体可分为机非一体化交叉口和慢行一体化交叉口两种,机非一体化交叉口即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一同通过交叉口;慢行一体化交叉口即非机动车与行人一同通过交叉口,且非机动车左转采用二次过街方式。机非一体化交叉口缺点是机非冲突及干扰较为严重,尤其是侧向干扰严重。普通的慢行一体化交叉口的缺点是非机动车进口道、出口道及靠交叉口内部的非机动车过街通道末端易造成非机动车之间的相互干扰。两种模式均降低了通行效率;渠化设计缺陷,引导不足;车辆间干扰严重,安全性下降,且易造成拥堵;非机动车二次过街待行区空间设计缺陷,造成非机动车二次过街运行混乱。
因而,亟需找到一种新的交叉口渠化与信号控制方案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下列具体技术问题:
(1)通过相位设计解决左转二次过街待行区内的非机动车与右转机动车的冲突问题;
(2)通过设置同方向两个非机动车等待区的红灯信号关闭时间差解决通行的左转二次过街待行区内可能滞留少量非机动车的问题;
(3)通过对于非机动车直行过街车道的功能细化进而明确道路功能,解决不同方向的车辆在过街通道末端的分离混乱问题;
(4)通过设置非机动车合流区解决非机动车在非机动车出口道口由于相互干扰所造成的拥堵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慢行一体化信号交叉口渠化与信号控制方法,能够有效地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克服其不足。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慢行一体化信号交叉口渠化与信号控制方法,适用于非机动车交通量较大的中大型十字型交叉口,因地制宜地设置可较好地保障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及行人的通行效率和通行安全,其具体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慢行一体化信号交叉口渠化与信号控制方法,交叉口为四个方向上均设有机动车进口道与非机动车进口道的十字型交叉口,机动车进口道由道路中心线至道路外侧均依次设有机动车左转调头车道、机动车直行车道与机动车右转专用车道,非机动车进口道由机非分隔带至道路外侧依次设有非机动车直行调头车道与非机动车右转专用车道,非机动车直行调头车道通行车辆类型包括直行非机动车、调头非机动车和左转二次过街非机动车,非机动车进口道末端设有用于直行、左转二次过街及调头车辆等待的非机动车直行调头待行区;渠化时紧靠过街人行横道两侧分别设置两条过街非机动车道,处于进口道停止线与过街人行横道之间的过街非机动车道为内侧过街非机动车道,位于过街人行横道另一侧靠近交叉口中心的过街非机动车道为外侧过街非机动车道,内侧过街非机动车道为非机动车调头过街车道,非机动车调头过街车道与非机动车直行调头待行区直接相连;外侧过街非机动车道为外侧非机动车直行左转过街车道,外侧非机动车直行左转过街车道前段设置非机动车过街分流区;后段设置非机动车直行过街车道、非机动车左转二次过街车道和非机动车左转二次过街待行区;交叉口人行横道的四个交角处设置过街行人驻足区,过街行人驻足区两条直线边的边长不应小于人行过街横道宽度;信号控制包括采用四相位定时信号控制,具体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9134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