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动力电池低温状态下的快充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00520.4 | 申请日: | 2020-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255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柴业鹏;朱广燕;赵国华;张静雅;展标;程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44 | 分类号: | H01M10/44;H01M10/615;H01M10/625;H01M10/633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赵中英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力电池 低温 状态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低温状态下的快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A、根据充电矩阵表获取电池可允许充电的最低温度T1、可允许大电流充电的最低温度T2、当前温度加热到T2后以大电流充电按快充电流策略充满所需时间t1以及在T2温度下通过大电流充电按快充电流策略充电时间为t1所对应的SOC为a;步骤B、BMS采集计算电池最低温度T、参数b1、参数b2并对T、T1和T2进行比较判断,其中参数b1、b2通过T、T1、T2、a计算标定;步骤C、基于步骤B所进行的判断,若T≥T2,直接进入充电过程;若T1≤T<T2时,对SOC、a和T进行比较判断确认是否需要继续进行加热。本发明通过综合判断SOC和温度,平衡SOC和温度的关系,优化整个快充过程的充电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池低温状态下加热快充方法,尤其适用于高SOC动力电池在低温下的快充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是人类的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汽车在中国的人均保有量逐年增加。采用动力电池驱动汽车行驶的电动汽车,以其环保舒适的特性,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
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但是动力电池对温度较为敏感,低温会影响电池的充电和放电性能。为了使动力电池更好的充电和放电,延长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低温情况下,在电动汽车充电和行驶的过程中,需要对动力电池进行加热。特别是在快充时,需要动力电池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情况下才能运行。
动力电池加热的传统方式一般为在温度低于一定值的时候,采用固定功率的加热装置对动力电池持续加热,当加热到一定温度之后停止加热进行充电。由于动力电池的体积较大,加热的过程中需要给电池输入大量的热量,因而导致低温充电时间变长,尤其是在SOC较高的时候,低温加热时间大大增加了整个快充过程的充电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动力电池低温状态下的快充方法,通过调节加热控制的方式来提高动力电池快充效果,通过综合判断SOC和温度,平衡SOC和温度的关系,优化整个快充过程的充电时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SOC动力电池加热快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A、根据充电矩阵表,确认电池可允许充电的最低温度T1、可允许大电流充电的最低温度T2、当前温度加热到T2并以大电流充电按快充电流策略充满时间所对应大电流充电按快充电流策略充满时间的SOC为a。
步骤B、基于步骤A所确认的电池可允许充电的最低温度T1、可允许大电流充电的最低温度T2和当前温度加热到T2并以大电流充电按快充电流策略充满时间所对应大电流充电按快充电流策略充满时间的SOC为a,BMS采集电池最低温度T,(T2-T)/(100-a)=b1,(T2-T1)/(100-a)=b2并对T、T1和T2进行比较判断。
步骤C、基于步骤B所进行的判断,若T≥T2,直接进入充电过程;若T1≤T<T2时,对SOC、a和T进行比较判断确认是否需要继续进行加热。
步骤D、基于步骤C所进行的判断,SOC<a时,对电池进行加热至T2,再进入充电过程;SOC≥a时,若T<-b1*SOC+100,对电池进行加热至T2,再进入充电过程,若T≥-b1*SOC+100,直接进入充电过程。
步骤E、基于步骤B所进行的判断,若T<T1时,先对电池进行加热至T1,随后对SOC、a和T1进行比较判断确认是否需要继续进行加热。
步骤F、基于步骤E所进行的判断,SOC<a时,对电池进行加热至T2,再进入充电过程;SOC≥a时,若T<-b2*SOC+100,对电池进行加热至T2,再进入充电过程,若T≥-b2*SOC+100,直接进入充电过程。
进一步的,步骤A的具体过程如下:
步骤A1、根据充电矩阵表,查找出电池可允许充电的最低温度T1、可允许大电流充电的最低温度T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0052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