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陶粒制备的柔性防护回转窑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20340.2 | 申请日: | 2020-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783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8 |
发明(设计)人: | 陈怀圣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怀圣 |
主分类号: | F27B7/18 | 分类号: | F27B7/18;F27B7/20;F27B7/22;F27B7/32;F27B7/34;F27B7/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4200 江苏省盐***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陶粒 制备 柔性 防护 回转 | ||
1.一种用于陶粒制备的柔性防护回转窑,其特征在于,包括回转窑,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料罐(1)、防护箱、用于回转窑转动的回转组件、用于调节回转窑角度的角度调节组件、用于搅拌陶粒制备原料的搅拌组件和用于陶粒制备完成后出料的振动组件,回转组件设置于防护箱的内侧顶部,回转窑设置于回转组件上,搅拌组件设置于回转窑的内部,角度调节组件设置于一个底板顶部,并且角度调节组件还位于防护箱的外侧底部,振动组件设置于底板的顶部且位于防护箱的下方,上料罐(1)通过一个高架体(2)设置于防护箱的旁侧,回转窑包括一个加热窑身(3)和一个冷却窑身(4),加热窑身(3)与冷却窑身(4)均呈圆筒状,加热窑身(3)与冷却窑身(4)之间相互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陶粒制备的柔性防护回转窑,其特征在于,防护箱包括一个箱底(5)和一个箱身(6),箱身(6)设置于箱底(5)的顶部,回转窑设置于箱身(6)内,并且加热窑身(3)与冷却窑身(4)上均通过一个支撑套圈(7)能够转动的设置于箱底(5)顶部,加热窑身(3)与冷却窑身(4)之间的连通处通过若干个螺栓固定,加热窑身(3)的外侧沿着加热窑身(3)的圆周方向设有若干个用于加热陶粒的加热管(8),每个加热管(8)内分别设有一个加热丝,冷却窑身(4)的末端还设有若干个用于冷却陶粒的冷却管(9),冷却窑身(4)的末端设有便于打开的圆盖,并且加热窑身(3)的顶部与冷却窑身(4)的底部分别设有一个用于陶粒原料投放的进料口(10)和用于陶粒制备完成后出料的出料口(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陶粒制备的柔性防护回转窑,其特征在于,箱身(6)的顶部设有两个用于散热的散热罩(12),箱身(6)的顶部位于进料口(10)的正上方还设有一个用于投入陶粒原料的落料漏斗(13),上料罐(1)位于落料漏斗(13)的一侧底端还设有一个呈倾斜设置的投料管(14),并且上料罐(1)远离投料管(14)的一侧顶端还设有一个用于上料罐(1)内投入原料的输入管(15),防护箱的箱底(5)位于出料口(11)的正下方还竖直向下设有一个落料管(16),防护箱箱身(6)的一侧还能够转动的设有一个便于操作人员检测设备的开合门(17),开合门(17)的两端还均设有一个便于打开的支撑杆(18),并且开合门(17)的向外侧还设有一个把手(19),开合门(17)的外侧还设有两个便于观察情况的观察窗(2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陶粒制备的柔性防护回转窑,其特征在于,回转组件包括一个回转齿轮(21)和两组结构相同的支撑轮系,回转齿轮(21)固定套设于加热窑身(3)与冷却窑身(4)的连通处,加热窑身(3)与冷却窑身(4)的中端沿着相应加热窑身(3)和冷却窑身(4)的圆周方向均固定设有一个转柱(22),每组支撑轮系分别设置于加热窑身(3)与冷却窑身(4)的转柱(22)处,回转齿轮(21)的下方还啮合设有一个驱动齿轮(23),并且驱动齿轮(23)还通过一个减速电机(24)驱动,每组支撑轮系均由两个托轮(25)组成,每两个托轮(25)分别啮合于相应的转柱(22)上,并且驱动齿轮(23)和每个托轮(25)均通过一个铰接架(26)能够转动的设置于箱底(5)的顶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陶粒制备的柔性防护回转窑,其特征在于,防护箱箱底(5)的底部与底板的顶部四周拐角处之间均固定设有一个伸缩弹簧(27),底板的顶部部中心还竖直向上对称设有两个用于平衡箱底(5)角度调节的平衡杆(28),并且箱底(5)的底部中心两侧还均通过一个第一铰接部(29)与每个平衡杆(28)之间铰接,角度调节组件包括两组结构相同的升降机构,每组升降机构均由一个支撑板(30)和两个单轴气缸(31)组成,箱底(5)的底部两端还分别设有若干个第二铰接部(32),每个支撑板(30)的一侧分别通过若干个第三铰接部(33)与相应的第二铰接部(32)之间铰接,并且每两个单轴气缸(31)均通过一个支撑架(34)呈竖直状态固定于底板的顶部,每个单轴气缸(31)的输出端均固定于相应支撑板(30)的底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怀圣,未经陈怀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20340.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