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废弃NBR/PVC类橡塑保温材料增韧改性聚氯乙烯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26447.8 | 申请日: | 2020-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625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2 |
发明(设计)人: | 白时兵;李怡俊;赖双鑫;李莉;王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L27/06 | 分类号: | C08L27/06;C08L9/02;C08K5/12;C08J11/10;B29B17/04 |
代理公司: | 成都华复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98 | 代理人: | 麦迈 |
地址: | 610065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废弃 nbr pvc 类橡塑 保温材料 改性 聚氯乙烯 方法 | ||
1.一种利用废弃NBR/PVC类橡塑保温材料增韧改性聚氯乙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数计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NBR质量占比为50~80%的废弃NBR/PVC类橡塑保温材料制品,经过包括洗净的预处理后,将其处理粉碎至粒径不高于6mm的NBR/PVC粉体;
(2)将NBR/PVC粉体加入磨盘型固相力化学反应器中碾磨粉碎,待碾磨完成后,收集得NBR/PVC超细条状粉体;其中,磨盘型固相力化学反应器的工艺参数为:碾磨压力为15~20KN,磨盘盘面温度通过通入温度为-10~-12℃的恒温循环液体介质进行控制,循环碾磨6~15次,磨盘转速10~40转/分;
(3)将包括10~30份NBR/PVC超细条状粉体、70~90份聚氯乙烯、聚氯乙烯稳定剂、增塑剂进行熔融混炼,制备为增韧改性聚氯乙烯材料制品;其中,NBR/PVC超细条状粉体和PVC粉体共为10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为将包括10~30份NBR/PVC超细条状粉体、70~90份聚氯乙烯、聚氯乙烯稳定剂、增塑剂放入密炼机中共混5~8min,密炼机温度为165~175℃,冷却后置于平板硫化机中处理得到增韧改性聚氯乙烯板材;其中平板硫化机的工艺参数为:压力10~12Mpa,温度165~175℃,保压时间5~10min;NBR/PVC超细条状粉体和PVC粉体共为100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为将包括10~30份NBR/PVC超细条状粉体、70~90份聚氯乙烯、聚氯乙烯稳定剂、增塑剂放入双螺杆挤出机中共混,温度为140~170℃,冷却造粒,之后置于平板硫化机中处理得到增韧改性聚氯乙烯板材;其中平板硫化机的工艺参数为:压力10~12Mpa,温度165~175℃,保压时间5~10min;NBR/PVC超细条状粉体和PVC粉体共为100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聚氯乙烯稳定剂包括钙锌稳定剂、金属皂类稳定剂和铅盐类稳定剂其中任意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聚氯乙烯稳定剂为3~7份钙锌稳定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增塑剂包括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聚酯类增塑剂、环氧类增塑剂其中任意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增塑剂为2~4份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所述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中的至少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1)所述废弃NBR/PVC类橡塑保温材料制品,选择NBR质量占比为50~51%;
步骤(2)所述磨盘型固相力化学反应器的工艺参数为:碾磨压力为18~20KN,磨盘盘面温度通过通入温度为-10~-11℃恒温循环液体介质进行控制,循环碾磨6~8次,磨盘转速38~40转/分;
步骤(3)为包括28~30份NBR/PVC超细条状粉体、70~72份聚氯乙烯、5.5~6.0份钙锌稳定剂、3.5~4.0份邻苯二甲酸二丁酯;NBR/PVC超细条状粉体和PVC粉体共为100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1)所述废弃NBR/PVC类橡塑保温材料制品,选择NBR质量占比为77~80%;
步骤(2)所述磨盘型固相力化学反应器的工艺参数为:碾磨压力为19~20KN,磨盘盘面温度通过通入温度为-10~-11℃恒温循环液体介质进行控制,循环碾磨9~10次,磨盘转速37~40转/分;
步骤(3)为包括20~22份NBR/PVC超细条状粉体、78~80份聚氯乙烯、3~3.5份钙锌稳定剂、3~3.5份邻苯二甲酸二丁酯;NBR/PVC超细条状粉体和PVC粉体共为100份。
10.一种由权利要求1所述利用废弃NBR/PVC类橡塑保温材料增韧改性聚氯乙烯的方法所制备得到的增韧改性聚氯乙烯材料制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26447.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果实采摘机器人
- 下一篇:确定大气污染物时间来源的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