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废弃NBR/PVC类橡塑保温材料增韧改性聚氯乙烯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26447.8 | 申请日: | 2020-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625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2 |
发明(设计)人: | 白时兵;李怡俊;赖双鑫;李莉;王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L27/06 | 分类号: | C08L27/06;C08L9/02;C08K5/12;C08J11/10;B29B17/04 |
代理公司: | 成都华复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98 | 代理人: | 麦迈 |
地址: | 610065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废弃 nbr pvc 类橡塑 保温材料 改性 聚氯乙烯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废弃NBR/PVC类橡塑保温材料增韧改性聚氯乙烯的方法,该方法是将废弃NBR/PVC类橡塑保温材料制品处理为粉体,再将粉体加入磨盘型固相力化学反应器中碾磨粉碎收集得NBR/PVC超细条状粉体,然后将其与聚氯乙烯熔融混炼,制备为增韧改性聚氯乙烯材料制品。该方法利用固相剪切碾磨技术有效降低了废弃NBR/PVC类橡塑保温材料中原有的交联密度,并将其作为聚氯乙烯的增韧剂,利用聚合物之间极性相近的原则和废弃NBR/PVC橡塑保温材料PVC组分与基体PVC之间相互桥接作用,大幅改善聚氯乙烯材料的韧性及冲击性能,实现了废弃NBR/PVC类橡塑保温材料的高价值化回收再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弃NBR/PVC类橡塑保温材料回收再利用技术领域,涉及利用废弃NBR/PVC类橡塑保温材料增韧改性聚氯乙烯的方法,特别是针对利用中国授权专利ZL95111258.9所公开的力化学反应器对废弃NBR/PVC类橡塑保温材料进行了处理。
背景技术
橡塑保温材料广泛应用于中央空调、建筑、化工等行业和部分的冷热介质管道、容器,其功能主要为降低冷损和热损,同时这种材料不含纤维粉尘,因此不会滋长霉菌。此外,在施工时环保效果好,进而得以广泛使用。其中NBR/PVC 共混胶是橡塑保温材料中应用较广泛的一个商用材料品种,该共混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较高的阻燃和抗化学性,应用历史已有七十多年。NBR/PVC类橡塑保温材料为保证橡塑保温材料的耐热性与结构稳定性,通常在材料中引入了交联结构,以提高其使用寿命。
但同时NBR/PVC类橡塑保温材料,因其交联度较高、交联机理复杂,废弃 NBR/PVC类橡塑保温材料呈现不溶不熔的特征。通常认为,传统高分子加工方法无法破坏NBR/PVC类橡塑保温材料交联点之间强烈的共价键作用,难以从聚合物网络结构恢复为可塑性的线性大分子结构。更进一步地,由于聚合物大分子链熵弹性特征,经溶液及熔融处理时,高分子链伸展,交联点之间的距离增加,构象熵降低,属于熵减过程,不符合热力学定律,因而大分子链会回缩,限制大分子的取向重排,交联高分子材料无法加工成型。因此,自然也无法采用溶液及熔融加工方法处理废弃NBR/PVC类橡塑保温材料,如同废弃橡胶材料及热固性树脂(D.Wim,W.Johan et al,Chemical Science,2016,7)。综上,亟需开发出一种新技术,新工艺,绿色环保的方法来处理日益增加的废弃NBR/PVC类橡塑保温材料。
现阶段,在废弃NBR/PVC类橡塑保温材料的处理方式中,填埋和焚烧是主要的回收处理手段。但是在针对废弃NBR/PVC类橡塑保温材料的处理方式中,利用常规填埋和焚烧处理存在以下问题:仅采用单纯的填埋方式,会造成大面积土地资源浪费,甚至会出现甲烷泄露和其他化学物质渗漏导致土壤污染;采用焚烧处理,会产生呋喃、二噁英、粉尘、氯化氢等有害气体,不仅容易腐蚀设备,还对人体致癌,导致了严重的二次环境污染,通常需要配套成本较高的除废设备。
因此,以上回收技术不能解决废弃NBR/PVC类橡塑保温材料的高值化、零废回收利用问题,亟需开发废弃NBR/PVC类橡塑保温材料回收利用的新工艺、新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利用废弃NBR/PVC类橡塑保温材料增韧改性聚氯乙烯的方法,该方法利用固相剪切碾磨技术有效降低了废弃NBR/PVC类橡塑保温材料中原有的交联密度,并将其作为聚氯乙烯的增韧剂,利用聚合物之间极性相近的原则和废弃NBR/PVC橡塑保温材料PVC组分与基体PVC之间相互桥接作用,大幅改善聚氯乙烯材料的韧性及冲击性能,实现了废弃NBR/PVC类橡塑保温材料的高价值化回收再利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采用由以下技术措施构成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利用废弃NBR/PVC类橡塑保温材料增韧改性聚氯乙烯的方法,按重量份数计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2644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果实采摘机器人
- 下一篇:确定大气污染物时间来源的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