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氨氮类型垃圾渗沥液处理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27701.6 | 申请日: | 2020-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043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发明(设计)人: | 张晋华;于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3/06;C02F101/16;C02F101/30;C02F101/20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赵毅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氨氮 类型 垃圾 渗沥液 处理 工艺 | ||
本发明为一种高氨氮类型垃圾渗沥液处理工艺,通过将渗沥液自垃圾场收集池提升进入调节池反应,反应后的混合液泵送进入脱氨塔,脱氨塔出水经RTOS系统判定指标合格后进入反硝化器;在反硝化器,进水的有机物与MBR回流的硝酸根进行反硝化过程,同步实现有机物COD与TN的去除,通过MBR单元的分离膜将泥水进行分离;分离出水进一步进入NF系统完成一部分盐分以及有机务的分离,NF产水泵送进入RO单元完成最终的净化过程。实现了对进水指标变化的影响消弭,尤其对于氨氮指标出现较大起伏波动且调节池无法进行缓冲时,本发明工艺可以有效的解决进水指标对系统的冲击影响,大幅提升对垃圾渗沥液的处理效率,并实现系统的稳定达标运行,且基于此类废水特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氨氮类型垃圾渗沥液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高氨氮类型垃圾渗沥液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当前中国的垃圾渗沥液处理以生物处理技术为主,而国外的垃圾渗沥液处理以物理化学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主。而对于垃圾渗沥液这种高浓度、成分复杂的废水来说,仅靠生物技术无法将其处理达标排放,特别对于“老龄”垃圾渗沥液来说,生物处理基本没有任何效果。
实际上,中国大部分垃圾卫生填埋场的渗沥液处理并未达到中国制定的标准就排放了,这种情况造成了严重的地下水污染。而就渗沥液的物化处理技术来说,混凝沉淀可去除渗沥液中大部分的悬浮物和高分子有机物,但产生的化学污泥难于处理。活性炭吸附仅对渗沥液中分子量小于1000的物质有吸附去除能力,且吸附处理的费用很高。膜处理技术一次性投资和运行费用均极高,除中国少数小规模且出水水质要求高的渗沥液处理外,不适合中国大部分垃圾填埋场的渗沥液处理。
电化学氧化和光催化氧化技术不仅处理成本高,不能满足大规模处理的要求,而且反应装置极难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实现。相比之下,渗沥液的化学催化氧化技术尽管存在常用氧化剂(臭氧和过氧化氢)价格较高的问题,但可以通过合成新型催化剂减少氧化剂的使用量和提高氧化剂的利用率,从而降低渗沥液处理成本。
通过近些年的国内行业发展以及技术发展,基本确定了主流工艺为:调节-混凝沉淀预处理-活性污泥法处理-膜法深度处理-排放;但是国内垃圾渗沥液受收纳垃圾种类、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十分明显,产生渗沥液水质偏差极大,且运行过程中水质变化偏差极大,造成废水处理系统运行极不稳定,超标几近于常态,尤其对于高氨氮类型垃圾渗沥液的处理,处理技术尚不完善,当氨氮指标出现较大偏差时,后端生化系统受到明显的抑制性影响,进而影响整体的运行状态造成超标事故,甚至生化系统崩溃而引起的长时间停产损失,为了处理系统运行稳定的问题,常规使用的DCS中控系统需要更多的人工介入管理,配置运行人员至少10人以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氨氮类型的垃圾渗沥液的处理工艺。
实现本发明目的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氨氮类型的垃圾渗沥液的处理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将渗沥液自垃圾场收集池提升进入调节池,调节池对进入的垃圾渗沥液进行临时储存,并进行机械搅拌,防止物质沉积,调节池内进行蒸汽升温,并投加有机硫、PAC,PAM三种药剂;
反应后的混合液泵送进入脱氨塔,脱氨塔整体为碳钢防腐结构,脱氨塔吹脱的氨气进入吸氨塔进行吸收,吸收后的氨水一部分回流脱氨塔进水,提升进入脱氨塔的氨氮浓度,促进氨气分离,一部分进行结晶外运,脱氨塔出水经RTOS系统判定指标合格后进入反硝化器;
在反硝化器,进水的有机物与MBR回流的硝酸根进行反硝化过程,同步实现有机物COD与TN的去除,反硝化器出水进入MBR单元进行COD的进一步生物降解,并将剩余氨氮全部转化为硝酸根,通过MBR单元的分离膜将泥水进行分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277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