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座椅用低异味、低VOC聚氨酯泡沫材料及其制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28119.1 | 申请日: | 2020-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3387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4 |
发明(设计)人: | 程亚非;李宇彤;涂恒强;漆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金康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18/48 | 分类号: | C08G18/48;C08K9/06;C08K7/24;C08J9/14;C08J9/12;C08G101/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1 | 代理人: | 郭丽 |
地址: | 401135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座椅 异味 voc 聚氨酯 泡沫 材料 及其 制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用低异味、低VOC聚氨酯泡沫材料,包括A料、B料和C料;以重量份计,其中,A料为异氰酸酯60~130份,B料包括聚醚多元醇60~120份、发泡剂3~5份、催化剂0.5~1.5份和辅料5~15份,C料为改性活性炭颗粒5~20份,所述改性活性炭颗粒的粒径范围为10~200μm。本发明的汽车座椅用低异味、低VOC聚氨酯泡沫材料中的改性微米级活性炭颗粒能够均匀分布于座椅泡沫中,从而有效地吸附座椅泡沫中散发出的小分子挥发物,这样可减少座椅向乘员舱内散发小分子挥发物,进而达到长效改善车内空气质量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乘用车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座椅用低异味、低VOC聚氨酯泡沫材料及其制法。
背景技术
车内空气质量问题是近年来受到汽车用户重点关注的热点。2016年GB 18352.6-2016《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正式发布后,明确要求车辆都必须满足GB/T27360《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的要求。国内外所有汽车制造商都开始一方面严格管理所生产车辆的车内空气控制质量,另一方面不断加大研发力度探索提升车内环保性的技术。而座椅是汽车乘员舱内比表面积最大的零件,座椅泡沫主要是由异氰酸酯和多元醇两种主要化学物质按一定比例化学反应而生成,但还有许多未参与反应小分子物质,会通过泡沫的表面开孔持续向车内环境中扩散。通过气味和VOC测试标明,车内难闻气味主要来源于泡沫散发的泡沫胺味,气味非常刺鼻。VOC超标物质主要是甲醛和乙醛也是聚氨酯泡沫反应的副产物。经阳光持续暴晒后,车内的空气中充满这些有害物质,会危害汽车使用者的身体健康。
但目前除了在出厂前在泡沫表面喷涂一层除醛剂外,还没有有效的手段来减少泡沫的VOC散发,只能长时间任由座椅泡沫持续向外散发有害物质。又或是由整车生产厂家或者是消费者自行购置的炭包放置于车内吸收VOC。但这种做法无疑增大了购车的费用支出,且炭包在车内占用一定的车内使用空间。
中国专利申请CN106496499A公开了一种低气味环保聚氨酯软泡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是通过添加气体捕捉物来降低泡沫的气味和VOC,其中,气体捕捉物包括纳米级多孔物理吸附材料(如活性炭、白炭黑、活化硅胶或氧化铝) 和化学吸附剂(带有多胺基)。
然后,上述专利公开的方法存在些弊端。上述方法中采用带多胺基的化学吸附剂,通过化学吸附剂分子上的胺基基团去中和汽车泡沫材料中散发的甲醛、乙醛等有强烈气味的有害物质。该化学吸附剂本身所含胺基就是一种具有强烈臭味的物质,如下所示:胺基与带有醛基的物质反应,生成的亚胺是一种具有强烈臭味的物质。因此,将该种除醛剂引入低气味环保聚氨酯软泡材料中,不仅起不到除味效果,反而会增加材料的臭味。
另外,上述专利中以纳米级材料作为物理吸附材料,一方面纳米级材料价格昂贵,不利于大规模生产;另一方面,纳米材料因其尺寸达到10-9米级别,具有比表面积大,表面能大的特点,由此衍生出纳米效应。正因为其表面能巨大,造成纳米颗粒始终处于能量不稳定状态,极易造成颗粒团聚,当今的技术手段也无法在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条件下,将纳米颗粒均匀地分散,这也是纳米材料推出多年,但只能在实验室条件下得到分散较为均匀的纳米颗粒,而市场上真正运用纳米技术的产品非常稀少。采用纳米材料,实际上就是利用其纳米效应,用相对少的捕捉剂用量,均匀分散到整个泡沫体系中,起到吸附作用。但当纳米材料发生团聚后,这种纳米尺度的气体捕捉剂,只有与泡沫接触的面积才能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大量纳米颗粒被包裹在团聚体内,起到的吸附作用非常有限。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采用化学吸附剂不仅起不到除味效果,反而会增加材料的臭味,以及纳米材料发生团聚,导致吸附效果变差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座椅用低异味、低VOC聚氨酯泡沫材料及其制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金康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金康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2811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轨道交通用自锁抓取机器人
- 下一篇:按压式储墨毛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