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运营车车载式轨道检测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32546.7 | 申请日: | 2020-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042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7 |
发明(设计)人: | 李雪飞;赵勤坤;王怀东;翟国锐;陈富;王超;董楠;李晓明;关超;王宇超;陈旭坤;刘鑫博;王奔;王晶;何国娟;张海龙;熊鹰;娄方舒;崔宪伟;谢佳佳;范洪伟;陶然;赵洪涛;赵越;柴华;任天琦;王爽;袁德强;王野;高德健;张文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D21/02 | 分类号: | G01D21/02;G08C1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30062 ***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运营 车车 轨道 检测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轨道检测领域及地铁运营车车载式轨道检测系统,本检测系统不仅能够检测轨道几何参数,还能对列车运行状态和轮轨力相关参数进行测量。本系统包含两大部分:远端地面分析终端和车载轨检设备,车载轨检设备通过车载网络LTE与远端报表分析计算机建立网络连接,车载轨检设备生成的报表数据上传至远端报表分析计算机,远端报表分析计算机通过报表软件即可远程在线监测轨检数据。车载轨检设备根据检测参数的不同,又可分为三个子系统:轨道几何参数检测系统、加速度测量系统和轮轨力测量系统。本发明是一种运营车车载式的检测设备,无需跟车作业,在远端即可实现检测数据的在线监测和分析处理,同时本检测系统检测参数更加全面、检测速度更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安装在地铁运营车上的线路轨道参数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人口向城市流动造成城市人口骤增,城市内部交通出行压力持续增加,与其他出行方式相比,地铁逐渐甚至已经成为人们首选的出行方式,从而促使地铁线路和建设里程的快速增长,同时为了缓解上下班的交通压力,运营提速成为必然。然而地铁线路的日驱繁忙,加快了线路老化程度,使得轨道病害日益增多。
轨道在动力作用下将产生各种轨道不平顺和表面磨耗及缺陷。轨道不平顺向上会引起车辆运行的平稳性和舒适度变化,甚至造成脱轨、倾覆等恶性事件;向下则引发轨道扣件松动、轨下基础设施破坏等结果;对轨道本身而言,可能产生轨道裂纹,最终导致轨道断裂,严重缩短钢轨的使用寿命。因此,轨道动态检测系统是各种轨道交通系统所需要的。轨道检测车是检查轨道病害、指导轨道维护、保障行车安全的大型动态监测设备,也是实现轨道科学管理和维护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轨道检测系统仅针对轨道几何参数,检测方式有两种:静态检测和动态检测。静态检测主要设备为轨检小推车,正常工作时,需要人工推行,检测速度和检测效率较低,由于在检测过程中钢轨基本不受外力作用,不能反应线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轨道几何参数的变化情况,通常用轨检小推车来校核和精调新线路。动态检测当下主流的设备是轨检工程车,是基于当前世界先进的GJ5模式的非接触式轨道检测系统,采用惯性基准测量原理,综合运用多种精密传感器,该系统的信号抗干扰能力强,误差小,精度高。然而轨检工程车受动力系统的影响,运行速度限制在0~80km/h,同时轨检工程车与实际载重的运营车相比,运行时对轨道的作用力较小,故而轨检工程车的轨检数据同样不能真实的反应轨道线路在实际运营中的轨道几何参数变化情况,与此同时当下的轨检工程车,通过月检的方式进行作业,作业计划按月提前申报,夜间作业期间需封锁全线,其方式较为繁琐,且影响其它工程正常作业。
轨道几何参数仅仅是指轨道自身的几何形态参数,如钢轨高低、轨向、轨距、水平(超高)、三角坑(扭曲)、曲线半径等。其并不能反应在运行过程中,列车车体及转向架的运行状态,同样也不能反应轮轨关系。
综上所述,传统的轨道检测其检测参数具有局限性,作业方式繁琐,检测速度受限,检测效率较低,即无法真实反应线路实际运营过程中的轨道几何形态参数变化情况,为轨道结构设计、病害原因分析及维护标准制定等提供科学依据,也不能反映列车车体及转向架的运行状态,对车体转向架的长期长距离持续运营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还无法检测轮轨间的作用力,对轮轴脱轨系数和轮重减载率进行安全评估。故而一种新型式的、检测更全面的,检测速度更高的,更方便,更高效的轨检设备是迫切需要的。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运营车车载安装的轨道检测系统,其检测参数更全面、检测速度更高,更方便且更高效。
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该轨道检测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轨道几何参数检测系统,加速度测量系统及轮轨力测量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3254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