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桩低应变检测用多工况模拟组合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34868.5 | 申请日: | 2020-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102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发明(设计)人: | 王林华;朱甲龙;孔昊泉;王晓泉;汪俊;汪涛;姚进;谢全全;王振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 |
主分类号: | G09B25/04 | 分类号: | G09B2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0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桩低 应变 检测 工况 模拟 组合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桩低应变检测用多工况模拟组合装置,包括圆柱状模拟桩,模拟桩的外部套设有遮光袋,模拟桩包括最少一根第一桩体,第一桩体的首端设置有第一螺纹柱,第一桩体的尾端设置有与第一螺纹柱相匹配的第一螺孔;模拟桩还包括公封头、母封头,公封头包括圆柱状第一柱体,第一柱体的首端设置有与第一螺孔相匹配的第二螺纹柱;母封头圆柱状第二柱体,第二柱体的尾端设置有与第一螺纹柱相匹配的第二螺孔。所述基桩低应变检测用多工况模拟组合装置的占地面积小,安装、拆卸简单方便,成本低,受场地限制小;进行随机组合后,模拟的缺陷样本量大,实施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桩低应变检测用多工况模拟组合装置,属于低应变检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基础工程是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基基础工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因此基桩成桩质量的验收十分重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T 106-2014的要求,施工完成后的工程桩应进行基桩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检验,其中桩身完整性检测在质量验收上十分重要,目前完整性检测方法有多种方法,其中低应变反射波法是基桩完整性检测是用的最多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可以快速的对桩身质量进行普测。
低应变反射波法是将基桩假设成一端弹性连接的一维杆件,其材质均匀连续,信号沿桩身传播过程中不发生衰减,桩周土对桩身应力波的传播不产生影响。在桩顶进行竖向激振,弹性波沿桩身向下传播,当波沿桩身传播遇到阻抗(如桩底或桩身缺陷等部位)发生变化时,应力波将产生反射,安装在桩顶的高灵敏度传感器接收响应信号,经过放大、滤波和数据处理,可识别来自桩身不同部位的反射信息,据此判断桩身完整性,推断缺陷类型及其在桩身中的位置。检测长桩的桩端反射信息或深部缺陷时,应选择低频性能好的传感器;检测短桩或桩的浅部缺陷时,应选择加速度传感器或宽频带的速度传感器。
根据低应变检测理论和现场检测实际情况,低应变检测桩身完整性时首先要采集到高质量包含桩身阻抗变化信息的反射波形,然后根据采集到的低应变反射波波形结合现场收集的地质、成桩资料综合判断,否则会引起误判。
由此可见在基桩低应变检测过程中,检测员对现场检测获取理想的反射波波形的判断及回室内结合采集反射波形对桩身完整性的判断是最重要的2个环节,也就是说基桩检测员要对应力波的反射特性及应力波在桩中遇到的各种缺陷的反射波特点要熟悉掌握。
因此培养一个富有经验的基桩低应变检测员不是一件易事,这不仅要求检测员熟悉低应变检测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检测员能结合采集得到的基桩反射波波形对桩中存在缺陷做出准确的判断。
目前培养检测员综合分析水平的有效方法是通过对混凝土模拟桩的考核来获取实际基桩低应变检测过程中的分析经验,这种混凝土模拟桩也被广泛用于培训机构或建设主管部门对各检测机构基桩低应变检测员的实操考试。
通过对与实际情况相近的混凝土模拟桩的实操考核,虽然是一种培训或考核基桩低应变检测员的一种有效的方式,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1、一般检测机构或培训机构办公场所都在城区,受场地和施工工艺限制以及制作成本较高等因素影响,一般单位设置的混凝土模拟桩数量有限,同时所能设置的混凝土模拟桩中缺陷类型及位置也有限。
2、有限的混凝土模拟桩很难模拟出实际检测过程中所能出现的众多缺陷情况,仅靠有限的混凝土模拟桩很难培养出检测员应对各种缺陷情况的综合分析水平。
3、由于1、2原因,一般混凝土模拟桩基地能够模拟的桩基施工中的典型缺陷样本有限,且设置的缺陷是不能改变的,对于大规模考试或考核后续学员可能会根据前面学员考试后带出来的缺陷波形,轻松过关,起不到被考核学员对实测缺陷的理论分析水平。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未经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3486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路由器的物联网信息获取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板式物料换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