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信号采集与放大电路阵列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57597.5 | 申请日: | 2020-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542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5 |
发明(设计)人: | 李喜峰;张建华;陈龙龙;于正航;袁雁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H03F3/68 | 分类号: | H03F3/68;H03F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崔玥 |
地址: | 20044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信号 采集 放大 电路 阵列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信号采集与放大电路阵列。该信号采集与放大电路阵列包括:脉冲驱动输入端口、高电平驱动端口、低电平输入端口、输出信号端口和电路阵列;电路阵列包括多个电路单元集合,电路单元集合包括多个电路单元,电路单元集合的个数与脉冲驱动输入端口的引脚数量相等,电路单元集合中电路单元的个数与输出信号端口的引脚数量相等;一个电路单元集合中的电路单元的驱动端均与脉冲驱动输入端口的同一引脚连接,其输出端分别与输出信号端口的不同引脚连接。采用本发明的信号采集与放大电路阵列,改善了以往电路阵列中所有电路单元均对应一条输出线的情况,降低因引线过多而产生的串扰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路阵列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信号采集与放大电路阵列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出于对传感器的探测精度与范围的要求,传感电路矩阵逐渐引起关注,例如表面肌电信号传感阵列,这种多通道、高密度的传感电路阵列可以对物体表面进行细致的采样,实现较为精确的分析。
但是目前的传感器阵列存在引线数目较多的问题,尤其是表面肌电信号传感电路,即通常为单一电极对应一条专用输出线,这就使传感器输出引线比较繁复,降低了阵列的面积利用率,而且输出线容易产生串扰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信号采集与放大电路阵列,能够减少阵列输出线的数目,降低因引线过多而产生的串扰影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信号采集与放大电路阵列,包括:
脉冲驱动输入端口、高电平驱动端口、低电平输入端口、输出信号端口和电路阵列;
所述电路阵列包括多个电路单元集合;所述电路单元集合包括多个电路单元;所述电路单元集合的个数与所述脉冲驱动输入端口的引脚数量相等,所述电路单元集合中电路单元的个数与所述输出信号端口的引脚数量相等;
同一所述电路单元集合中的所有电路单元的驱动端均与所述脉冲驱动输入端口的同一引脚连接;不同所述电路单元集合中的电路单元的驱动端与所述脉冲驱动输入端口的不同引脚连接;
同一所述电路单元集合中的电路单元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输出信号端口的不同引脚连接;
所述电路单元的高电平端与所述高电平驱动端口连接;
所述电路单元的低电平端与所述低电平输入端口连接。
可选地,所述电路单元,具体包括:
第一耦合电阻、第一耦合电容、第一驱动晶体管、第一输入晶体管和第一控制晶体管;
所述第一耦合电阻的一端与所述高电平驱动端口连接,所述第一耦合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输入晶体管的栅极连接;
所述第一耦合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电路单元的传感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耦合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一输入晶体管的栅极连接;
所述第一输入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输出信号端口连接,所述第一输入晶体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一控制晶体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一控制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脉冲驱动输入端口连接,所述第一控制晶体管的源极与所述低电平输入端口连接;
所述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和漏极均与所述脉冲驱动输入端口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晶体管的源极与所述输出信号端口连接。
可选地,所述电路单元,具体包括:
第二耦合电阻、第二耦合电容、第二驱动晶体管、第二输入晶体管和第二控制晶体管;
所述第二耦合电阻的一端与所述高电平驱动端口连接,所述第二耦合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输入晶体管的栅极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未经上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5759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