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风险监测模型的建立方法、系统及风险监测方法与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62082.4 | 申请日: | 2020-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218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郭晓燕;徐杨;穆波;万古军;王廷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Q10/06;G06Q10/04;G06Q50/04;G06Q50/26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肖冰滨;王晓晓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风险 监测 模型 建立 方法 系统 | ||
1.一种用于特定事故的风险监测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方法包括:
根据所述特定事故的演化时序关系和演化规律,确定引起所述特定事故的多个风险因素,其中所述多个风险因素来自多个风险源;以及
按照所述多个风险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所述风险监测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特定事故的风险监测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引起所述特定事故的多个风险因素包括:
根据所述特定事故的演化时序关系和演化规律,获取所述特定事故来自的特定作业类型及该特定作业类型下的特定作业环节;以及
根据所述特定作业类型下的特定作业环节,确定引起所述特定事故的多个风险因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特定事故的风险监测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特定作业类型下的特定作业环节,确定引起所述特定事故的多个风险因素包括:
根据所述特定作业类型下的特定作业环节,确定引起所述特定事故的多个风险类型;以及
针对所确定的所述多个风险类型中的任一者,确定引起所述特定事故的至少一个风险因素。
4.一种风险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险监测方法包括:
确定与多个预设风险因素相对应的多个条件风险信息,其中所述多个预设风险因素来自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特定事故的风险监测模型的建立方法所建立的风险监测模型中的多个风险因素;以及
根据与所述多个预设风险因素相对应的所述多个条件风险信息,确定所述特定事故的风险信息,
其中,所述条件风险信息与所述预设风险因素的条件概率相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险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与多个预设风险因素相对应的多个条件风险信息包括:
确定所述特定事故来自的特定作业类型及该特定作业类型下的特定作业环节;以及
执行以下任意一者:
根据所述特定作业类型下的所述特定作业环节的历史事故数据、静态信息及实时信息,确定与所述多个预设风险因素相对应的多个条件风险信息;或者
根据所述历史事故数据、所述静态信息、所述实时信息及预设的风险判断与融合方法,确定与所述多个预设风险因素相对应的多个条件风险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险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特定作业类型下的所述特定作业环节的历史事故数据、静态信息及实时信息,确定与所述多个预设风险因素相对应的多个条件风险信息包括:
对于所述多个预设风险因素中的第一组预设风险因素,通过查找所述历史事故数据、所述静态信息及所述实时信息,获取与所述第一组预设风险因素中的预设风险因素相对应的条件风险信息;以及
对于所述多个预设风险因素中的第二组预设风险因素,根据所述历史事故数据、所述静态信息及所述实时信息中的至少一者,获取所述第二组预设风险因素中的每一者所涉及的至少一个特征参数的相关数据;以及基于所述第二组预设风险因素中的每一者所涉及的至少一个特征参数的相关数据,通过预设公式计算所述第二组预设风险因素中的每一者的条件风险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险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历史事故数据、所述静态信息、所述实时信息及预设的风险判断与融合方法,确定与所述多个预设风险因素相对应的多个条件风险信息包括:
对于所述多个预设风险因素中的第三组预设风险因素,通过查找所述历史事故数据、所述静态信息、所述实时信息及预设的风险判断与融合方法,获取与所述第三组预设风险因素中的预设风险因素相对应的条件风险信息;以及
对于所述多个预设风险因素中的第四组预设风险因素,根据所述历史事故数据、所述静态信息及所述实时信息中的至少一者,获取所述第四组预设风险因素中的每一者所涉及的至少一个特征参数的相关数据,以及基于所述第四组预设风险因素中的每一者所涉及的至少一个特征参数的相关数据,通过预设公式计算所述第四组预设风险因素中的每一者的条件风险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62082.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