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风险监测模型的建立方法、系统及风险监测方法与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62082.4 | 申请日: | 2020-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218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郭晓燕;徐杨;穆波;万古军;王廷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Q10/06;G06Q10/04;G06Q50/04;G06Q50/26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肖冰滨;王晓晓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风险 监测 模型 建立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风险管控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风险监测模型的建立方法、系统及风险监测方法与系统。所述风险监测模型的建立方法,所述建立方法包括:根据所述特定事故的演化时序关系和演化规律,确定引起所述特定事故的多个风险因素,其中所述多个风险因素来自多个风险源;以及按照所述多个风险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所述风险监测模型。本发明可解决企业直接作业环节风险管理分散的问题,建立多风险源、多状态参数条件下的企业直接作业环节的风险监测模型,从而可通过所建立的风险监测模型对事故的风险信息进行实时监控,一旦超出可接受水平,可及时预警并通知相关人员采取积极应对措施,进而减少潜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险管控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特定事故的风险监测模型的建立方法与系统、及风险监测方法与系统。
背景技术
炼化企业直接作业环节的作业过程涉及易挥发、易燃、易爆、有毒等物质,作业场所危险性较高(例如受限空间作业、高处作业等)。此外,作业人员资质参差不齐,同时存在作业数量较多、作业分散、交叉作业情况。若对人员作业过程管控不到位,极易导致火灾、闪爆、人员中毒窒息等事故的发生,因此必须在事故发生前对关键风险进行监测预警,以期达到事故预防的目的。在现有技术中,作业现场多借助有毒有害气体报警仪、视频分析、人员定位等独立技术手段,对危险情况进行报警,但上述报警形式比较单一且分散,故风险监测的综合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特定事故的风险监测模型的建立方法与系统、及风险监测方法与系统,其可解决企业直接作业环节风险管控以事后应急为主、缺乏融合判断、现场数据未得到有效利用、风险不能动态实时管控的问题,建立多风险源、多状态参数条件下的企业直接作业环节的风险监测模型,从而可通过所建立的风险监测模型对事故的风险信息进行实时监控,一旦超出可接受水平,可及时预警并通知相关人员采取积极应对措施,进而减少潜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特定事故的风险监测模型的建立方法,所述建立方法包括:根据所述特定事故的演化时序关系和演化规律,确定引起所述特定事故的多个风险因素,其中所述多个风险因素来自多个风险源;以及按照所述多个风险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所述风险监测模型。
优选地,所述确定引起所述特定事故的多个风险因素包括:根据所述特定事故的演化时序关系和演化规律,获取所述特定事故来自的特定作业类型及该特定作业类型下的特定作业环节;以及根据所述特定作业类型下的特定作业环节,确定引起所述特定事故的多个风险因素。
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特定作业类型下的特定作业环节,确定引起所述特定事故的多个风险因素包括:根据所述特定作业类型下的特定作业环节,确定引起所述特定事故的多个风险类型;以及针对所确定的所述多个风险类型中的任一者,确定引起所述特定事故的至少一个风险因素。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创造性地根据特定事故的演化时序关系和演化规律,确定引起所述特定事故的来自多个风险源的多个风险因素,然后按照所述多个风险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所述风险监测模型,由此可解决企业直接作业环节风险源与风险因素状态单一,缺乏融合判断的问题,建立多风险源、多状态参数条件下的企业直接作业环节的风险监测模型,从而可通过所建立的风险监测模型对事故的风险信息进行实时监控。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风险监测方法,所述风险监测方法包括:确定与多个预设风险因素相对应的多个条件风险信息,其中所述多个预设风险因素来自根据所述的用于特定事故的风险监测模型的建立方法所建立的风险监测模型中的多个风险因素;以及根据与所述多个预设风险因素相对应的所述多个条件风险信息,确定所述特定事故的风险信息,其中,所述条件风险信息与所述预设风险因素的条件概率相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6208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