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以及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63438.6 | 申请日: | 2020-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608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1 |
发明(设计)人: | 陈胜超;史宇宙;胡永富;陈杰;赵四汉;单君;张莹莹;张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1/00 | 分类号: | E01C1/00;E01C3/04;E01C7/32;E02B3/10;E02B3/16;E02D5/22;E02D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李飞 |
地址: | 31003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交叉 过渡 结构 以及 施工 方法 | ||
1.一种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现状堤身;
第一桩体群,包括多个第一桩体,所述第一桩体自所述现状堤身的上表面打设至持力层;
外路基,位于所述现状堤身与堤外海域侧的桥梁之间,所述外路基包括第二桩体群以及外路基填筑层,所述外路基填筑层铺设于所述第二桩体群的上方,所述第二桩体群包括多个第二桩体,所述第二桩体打设至持力层;
内路基,位于所述现状堤身的堤内陆域侧,所述内路基包括第三桩体群和内路基填筑层,所述内路基填筑层位于所述第三桩体群的上方,所述第三桩体群包括多个第三桩体,所述第三桩体群打设至所述持力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现状堤身与所述内路基的结合面为内倾台阶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桩体群,所述第四桩体群包括多个第四桩体,所述第四桩体自所述内倾台阶面打设至所述持力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倾台阶面上铺设有防渗土工布。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复合路面层,所述复合路面层铺设在所述外路基填筑层以及所述现状堤身的上表面,包括由下至上依次铺设的第一混凝土垫层、桥头搭板和第一路面层;所述桥头搭板的一端搭设在所述桥梁上,另一端搭设在所述现状堤身的上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铺设在所述内路基填筑层的上方的内路基路面层和连接路面层;
所述复合路面层的上表面、所述连接路面层的上表面以及所述内路基路面层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所述连接路面层包括由下至上依次铺设的第二混凝土垫层、水泥混凝土过渡板以及第二路面层,所述水泥混凝土过渡板的一端连接所述复合路面层,另一端连接所述内路基路面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路面层采用沥青混凝土面层,所述沥青混凝土面层内设置有加筋网。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混凝土过渡板中设置有横向施工缝拉杆和钢筋焊接网。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路基填筑层为由水泥稳定碎石填筑形成的填筑层。
10.一种堤路交叉的过渡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a.在现状堤身的堤内陆域侧打设第三桩体以进行内路基的软基处理:
b.在所述现状堤身靠近所述内路基的侧面开挖内倾台阶;
c.在内倾台阶的阶面上铺设防渗土工布;
d.在所述现状堤身的堤外海域侧打设第二桩体以进行外路基的软基处理、在所述现状堤身区域打设第一桩体,在内倾台阶区域打设第四桩体;
e.在第二桩体上方填筑水泥稳定碎石以形成外路基填筑层,在内倾台阶以及第三桩体的上方填筑内路基填料以形成内路基填筑层;
f.在所述外路基填筑层以及所述现状堤身的上方铺设复合路面层,在内路基填筑层的上方铺设内路基路面层和连接路面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63438.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安全可靠型油浸式单相升压变压器
- 下一篇:一种防止电压采集干扰锂电池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