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雷达数据处理设备超前校准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65972.0 | 申请日: | 2020-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564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4 |
发明(设计)人: | 耿东华;朱广毓;孙卫杰;房亮;张琳;刘涛庆;张军杰;孔繁;赵非;李向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S7/40 | 分类号: | G01S7/40;G01S7/41;G01S13/02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04 | 代理人: | 彭星 |
地址: | 450047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雷达 数据处理 设备 超前 校准 方法 装置 存储 介质 | ||
1.一种雷达数据处理设备超前校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设置用于模拟产生运动目标和背景杂波的处理模块,在处理模块中设定相关参数;所述的相关参数包括天线转动方式、雷达工作状态、运动目标数据、采样时间间隔和用于模拟背景杂波的杂波模型;运动目标数据包括运动目标的数量和每个运动目标的起始运动状态,所述的起始运动状态包括起始方位、起始距离、速度、运动方向、回波幅度;所述的天线转动方式包括扫描方式、扫描速度、扫描范围、扇扫中心,所述的扫描方式包括周扫或扇扫;所述的雷达工作状态包括功率值、频率值、故障代码和时间段;
步骤二:根据设定的相关参数,处理模块生成雷达目标数据;
步骤2.1:所述处理模块根据运动目标的运动状态,结合采样时间间隔,获取每个运动目标的实时运动状态,产生与实时运动状态对应的实时纯目标数据;根据杂波模型,结合采样时间间隔,计算产生实时杂波数据;采用拉格朗日线性插值算法,把实时纯目标数据和实时杂波数据融合,生成实时第一混合目标数据;所述的实时运动状态包括实时方位、实时距离、速度、运动方向、回波幅度;
步骤2.2:处理模块根据天线转动方式,结合时间间隔,计算生成当前时刻的天线波束方位,得到实时天线方位值;采用空间配准算法,从实时第一混合目标数据中提取当前时刻天线波束照射的数据,再结合实时天线方位值,生成实时第二混合目标数据;
步骤2.3:处理模块结合时间间隔,计算生成当前时刻的实时雷达工作状态;处理模块采用时间配准算法,把实时雷达工作状态和实时第二混合目标数据进行融合,生成实时雷达目标数据;
步骤三:处理模块将生成的实时雷达目标数据传输至雷达数据处理设备;
步骤四:雷达数据处理设备对实时雷达目标数据进行处理,并对雷达数据处理设备中雷达数据处理算法进行校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雷达数据处理设备超前校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四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1:雷达数据处理设备读取实时雷达目标数据,解算出原始目标、原始雷达工作状态、原始天线方位值,所述的原始目标状态包括所述的运动目标和假目标,所述的假目标因误判杂波为运动目标而产生;
步骤4.2:雷达数据处理设备通过雷达数据处理算法,剔除部分假目标,得到剩余原始目标,把剩余原始目标计算处理为目标点迹;
步骤4.3:雷达数据处理设备通过雷达数据处理算法,根据目标点迹解算出剩余原始目标状态的实时运动状态,形成运动目标航迹;
步骤4.4:雷达数据处理设备实时显示运动目标航迹、原始雷达工作状态、原始天线方位值;
步骤4.5:对比在步骤二中运动目标的实时运动状态、实时雷达工作状态、实时天线方位值和步骤4.4中实时显示的运动目标航迹、原始雷达工作状态、原始天线方位值是否一致,若运动目标的实时运动状态和实时显示的运动目标航迹、实时雷达工作状态和原始雷达工作状态、实时天线方位值和原始天线方位值之间的误差均在阈值范围内,则说明雷达数据处理设备中的雷达数据处理算法有效,反之则对雷达数据处理进行修改,直至雷达数据处理算法有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雷达数据处理设备超前校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杂波模型包括对数正态分布模型、瑞利分布模型和韦布尔分布模型。
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指令运行时执行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雷达数据处理设备超前校准方法的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65972.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倾覆转运推车
- 下一篇:GFF式触控屏贴合工艺及触控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