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接合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73246.3 | 申请日: | 2020-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776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金徒会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7/02 | 分类号: | B62D27/02;B62D25/04;B62D2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徐丽华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接合 结构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身接合结构。一种车身接合结构,包括下面板,设置在底板组件的侧表面上;上面板,从下面板向上延伸并连接到用于车身车顶的车顶组件;以及连接管,竖直地延伸以将底板组件连接到车顶组件,连接管设置成面对上面板并耦接到上面板。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身接合结构。
背景技术
车辆的立柱根据柱的位置分为前柱、中心柱和后柱,并且不仅在支撑车辆的车顶而且在改善车身的刚度和安全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在设计为承载式(monocoque,硬壳式)的类型中,传统的立柱具有其中多个模具部件结合的结构并具有优异的刚度,但其几乎不可能作为设计部件来应用于各种设计的车辆或共享每个区段。
替代地,在现有的承载式结构中,全部的前柱可设计成具有一个内构件和外构件的牵拉模具(draw mold)。然而,具有可扩展性的现有的承载式结构几乎不可能与其它部分接触,并且对于每个设计而言应开发新的模具。
也就是说,在小批量生产或通过智能工厂生产时,需要进行大量设计改变,并且因此存在的问题在于,由于模具数量的显著增加而导致生产成本不可避免地增加。
因此,需要这样一种车身,其具有在克服缺点的同时能够确保刚性和可扩展性以用于与其它部分连接的新结构或柱结构。
上文仅旨在帮助理解本公开的背景,并且不旨在意指使本公开落入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相关领域的范围内。
发明内容
因此,本公开已经考虑了现有技术中出现的问题而进行,并且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身接合结构。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够通过改变后柱的结构来确保用于与其它部分连接的可扩展性的车身接合结构。
根据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身接合结构,包括下面板,设置在底板组件的侧表面上;上面板,构造成从下面板向上延伸并连接到构成车身车顶的车顶组件;以及连接管,构造成竖直地延伸以将底板组件连接到车顶组件,并设置成面对待耦接至其的上面板。
底板组件可包括底板,底板具有位于两侧上的侧密封件,以及从底板的侧密封件向后设置且轮安装至其的轮安装部分,并且下面板可耦接到轮安装部分。
轮安装部分可包括构造成从侧密封件向后延伸的后侧构件、耦接到后侧构件的上侧部并形成为具有一定区域的面板部分、耦接到面板部分的上端部并在与后侧构件相同的方向上延伸的水平构件部分,以及构造成竖直地延伸以跨过面板部分并使后侧构件连接到水平构件部分的竖直构件部分。
下面板可形成为其中下面板的上端部分耦接到上面板的形状,并且下面板的下端部分包围将安装到轮安装部分的轮的形状。
构造成包围连接管的下部分的支撑件可形成在下面板的上端部分中。
从下面板的上端部分到下端部分的边缘可与待耦接至其的轮安装部分的边缘相配合。
连接管可形成为具有闭合截面的多边形形状,并且构造成延伸到连接管的外表面以覆盖连接管的延伸端部部分可形成在上面板上。
上面板的面对表面可与连接管配合,以彼此耦接。
车身接合结构可进一步包括支架,支架包括耦接到上面板的一个端部部分和耦接到连接管的另一端部部分,从而将上面板连接到连接管。
连接管可设置为多个连接管,并且多个连接管可设置在面向上面板的方向上。
车身接合结构可进一步包括侧外部件,侧外部件形成为包围下面板、上面板和连接管,并在从外侧包围下面板、上面板和连接管的同时耦接到下面板、上面板和连接管。
附图说明
当结合附图时,本公开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其它优点将从以下详细描述变得更加清楚,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7324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动机室供气系统
- 下一篇:用于防止相对滑动门摆动的X型导向杆结构和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