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管栖生物精细运动的可视化培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74850.8 | 申请日: | 2020-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696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孙瑜;吴岸译;伍佩怡;吴照坤;吴嘉宁;吴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A01K6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张金福 |
地址: | 51027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精细 运动 可视化 培养 方法 | ||
1.一种管栖生物精细运动的可视化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前期准备:选择管栖生物样本以及选择用于培养所述样本的玻璃管;
S2:压迫离管:将所述样本的生物管的底部剪开形成开口,从生物管顶部至底部方向缓慢挤压管体,使所述样本中的生物体与生物管脱离,清洗所述生物体表面;
S3:诱导换管:将所述生物体转移至所述玻璃管;
S4:管底培养:将所述生物体尾部伸出所述玻璃管的一端设置,对所述生物体尾部进行培养,所述生物体尾部分泌粘液结合沙石后固化成封闭管口;
S5:静置培养:将所述生物体放置在无环境压力的生态缸中培养3天以上,得到中段为透明玻璃管,首尾两端为膜质生物管的三段式结构的生物精细运动观察样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栖生物精细运动的可视化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步骤中,选择所述用于培养管栖生物样本的玻璃管的直径等于或小于所述管栖生物样本的生物管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栖生物精细运动的可视化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步骤中,所述用于培养管栖生物样本的玻璃管选择使用薄壁玻璃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栖生物精细运动的可视化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步骤中,采用两相界面诱导法进行诱导入管,其具体步骤如下:
S31:将所述玻璃管垂直置入由纯净人工海水制成的水相中,管口位置高于水平面且处于气相中;
S32:将所述生物体的尾部伸入所述玻璃管,调整管口高度,使所述生物体的尾部接触水相、气相转换界面,同时确保所述生物体的身体只处于气相中,保持上述状态一定时间,所述生物体沿着所述玻璃管向水相移动至生物体完全进入下方水相中;
S33:将所述玻璃管旋转90°并保持数秒,排除所述生物体尾部带入的空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栖生物精细运动的可视化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相为人工海水,其比重为1.025,25℃,且配置有循环过滤系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栖生物精细运动的可视化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4步骤中,采用粒径1~2mm的珊瑚沙对所述生物体尾部进行培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栖生物精细运动的可视化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4步骤中,其具体步骤如下:
S41:准备一个底部开设有小孔的空心管,所述空心管的直径大于所述玻璃管的直径,将珊瑚沙填充所述空心管至一定厚度,然后套设在所述玻璃管的一端,确保所述生物体尾部不直接接触生态缸底部的珊瑚沙但朝向珊瑚沙设置;
S42:保持所述玻璃管与所述空心管相接状态,且所述玻璃管与所述空心管垂直设置于培养环境中并确保水相中的水质纯净;
S43:当满足移除条件时,移除所述空心管,确保所述生物体的尾部被珊瑚沙包裹,珊瑚沙为所述生物体尾部提供着力点,所述生物体尾部分泌粘液结合部分珊瑚沙后固化成封闭管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管栖生物精细运动的可视化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4步骤中,所述空心管的长度为所述生物体体长的1/2,其底部均匀设置有小孔,所述小孔的直径小于珊瑚沙的直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管栖生物精细运动的可视化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43步骤中,所述移除条件包括:能清晰看到生物体尾部分泌的膜质层与珊瑚沙粘连,且所述生物体可以锚定膜质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74850.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