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主动侧倾车辆转向延时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85063.3 | 申请日: | 2020-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459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发明(设计)人: | 王亚;魏文军;李海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坐骑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9/02 | 分类号: | B62D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自贸试验区郑***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主动 车辆 转向 延时 机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主动侧倾车辆转向延时机构,属于车辆底盘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主动侧倾车辆的转向控制技术范畴,应用于主动侧倾车辆的侧倾控制系统,主动侧倾车辆转向延时机构包括:摆杆、延时器、转盘、滑块,摆杆与转盘在O点转动连接,延时器的活塞杆通过两端固定于转盘上、使O点位于活塞中面内,在延时器的缸筒中位面上、滑块与缸筒转动连接,摆杆与滑块移动连接;摆杆输入转向角θ,延时设定时长后,转盘输出同一转向角θ,正反向运动特性相同;实现方向盘转向角的延时传递,同时满足匀速、持续、定时长延时的主动侧倾车辆转向控制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主动侧倾车辆转向延时机构,属于车辆底盘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主动侧倾车辆的转向控制技术范畴,应用于主动侧倾车辆的侧倾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主动侧倾车辆通过控制车辆在转弯时向弯道内侧倾斜程度,提高了车辆弯道行驶时的稳定性、通行速度和安全性,车辆的侧倾控制系统可以使车辆在过弯时自动倾斜一定角度,产生一个平衡力矩,来抵抗车辆受到的离心力,以保持轮距小的微型车辆或重心高的车辆稳定的行驶姿态。
车辆行驶进入弯道时离心力对人体瞬时冲击作用会产生身体不适及其它负面效果,在保障车辆行驶安全性基础上,为了提高驾驭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发明专利“车辆转向主动侧倾控制方法”CN110341697,通过车辆行驶转弯时发出转向指令后先执行侧倾动作,延时设定时长后执行转向动作,实现车辆侧倾、延时转向方式驶入弯道,消除进入弯道时离心力对人体瞬时冲击作用所产生的负面效果,通过车辆侧倾复位回零、转向延时回正方式驶出弯道,在保障车辆行驶安全性基础上,提高了车辆的驾驭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应用于主动侧倾车辆行驶控制技术。转向延时机构是侧倾控制系统中核心部件,对于线控转向系统采用电子延时技术,容易实现转向延时控制,且延时时长设定、调整方便;机械传动转向系统中通过串联一个机械延时机构,实现车辆侧倾、延时转向,因此需要研究具备车辆转向要求的匀速、持续、定时长延时的转向角传递机构,满足主动侧倾车辆的转向控制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要提供一种主动侧倾车辆转向延时机构,实现方向盘转向角的延时传递,同时满足匀速、持续、定时长延时的主动侧倾车辆转向控制要求。
为了达到本发明的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主动侧倾车辆转向延时机构包括:摆杆1、延时器2、转盘3、滑块4,摆杆1与转盘3在O点转动连接,延时器2的活塞杆通过两端固定于转盘3上、使O点位于活塞中面内,在延时器2的缸筒中位面上、滑块4与缸筒转动连接,摆杆1与滑块4移动连接;摆杆1输入转向角θ,延时设定时长Δt后,转盘3输出同一转向角θ,正反向运动特性相同;
其中:延时器2包括:活塞杆20、复位弹簧21、密封圈22、导向套23、活塞24、活塞密封25、阻尼孔26、流体27、缸筒28、定位套29,活塞24以垂直于其轴线的中面对称,缸筒28以垂直于其轴线的中位面对称,活塞24上设置有阻尼孔26、阻尼孔为轴向通孔,在活塞杆20中部、活塞24与活塞杆20同轴线固定连接,活塞24置于缸筒28中、活塞杆20与缸筒28共轴线,缸筒28两端分别同轴线、固定安装有密封圈22和导向套23,由两个导向套23对活塞杆20支撑和运动导向,两个密封圈22对活塞杆20密封,活塞密封25安装于活塞24上、实现活塞24与缸筒28之间的密封,两组复位弹簧21安装在缸筒28外两端的活塞杆20上,两个定位套29在活塞杆20上分别对两组复位弹簧21进行预压缩,使活塞中面和缸筒中位面重合,活塞24与导向套23距离为延时间隙s,流体27充满缸筒28内腔,活塞24随着活塞杆20一起相对缸筒28运动时,流体穿越活塞24上的阻尼孔26产生阻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坐骑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河南坐骑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8506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