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制叠合板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02594.9 | 申请日: | 2020-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767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王艺潭;王聪;王优;张军;陈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万融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5/17 | 分类号: | E04B5/17;E04B5/18;E04C5/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000 江苏省徐州市徐州高***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制 叠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预制叠合板,包括混凝土本体、第一受力钢筋层和第二受力钢筋层,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左右两边对称设置有第一拼接凹槽,且所述第一拼接凹槽贯穿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前后两面,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前后两边对称设置有第二拼接凹槽,且所述第二拼接凹槽并不贯穿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左右两面;所述第一拼接凹槽和所述第二拼接凹槽均是矩形槽,对称设置的所述第一拼接凹槽贯穿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左面或右面,对称设置的所述第二拼接凹槽贯穿与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前面或后面,所述第一拼接凹槽和所述第二拼接凹槽为混凝土现浇区域。本发明将两层受力钢筋层提前预埋与浇筑,并开设用于现浇混凝土的区域,增加了现浇混凝土与预制叠合板之间的咬合度,同时也大大减少了现场的湿作业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制叠合板。
背景技术
在建筑工程领域,为了缩短施工周期、降低造价成本以及提高建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目前大部分都以采用预制板进行装配式建造,预制叠合板就是其中的一种;
现有的叠合板是由预制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层叠合而成的,但是它的预制板是一块具有预埋钢筋层的混凝土薄板,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现场铺设上层的钢筋层,然后再整体式现浇混凝土,这种施工方式增加了现场的湿作业,同时也延长了施工的周期;另外,在外力载荷长期的作用下,现浇混凝土与预制板的叠合区域会产生移位,会造成叠合板开裂,出现漏水的现象;
再者,预制板与墙面或梁搭建时,预制板的底部需要架设支撑,接着才可以铺设上层的钢筋层,工作程序较为繁琐;还有预制板与预制板之间拼接时,无法保证所有预制板在同一水平面上,降低了叠合板的整体刚度与强度,另外拼缝处的承载力不足,易出现断裂;
在现浇混凝土时,需要将整个楼层的预制板以及预制板的上层钢筋层全部铺设完毕,才可以进行一体式浇筑,施工方式受局限。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制叠合板,将两层受力钢筋层提前预埋与浇筑,并开设用于现浇混凝土的区域,增加了现浇混凝土与预制叠合板之间的咬合度,同时也大大减少了现场的湿作业量,缩短了施工周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预制叠合板,包括混凝土本体、第一受力钢筋层和第二受力钢筋层,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左右两边对称设置有第一拼接凹槽,且所述第一拼接凹槽贯穿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前后两面,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前后两边对称设置有第二拼接凹槽,且所述第二拼接凹槽并不贯穿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左右两面,所述混凝土本体的纵向截面和横向截面均呈“凸”字形;
所述第一拼接凹槽和所述第二拼接凹槽均是矩形槽,对称设置的所述第一拼接凹槽贯穿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左面或右面,对称设置的所述第二拼接凹槽贯穿与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前面或后面,所述第一拼接凹槽和所述第二拼接凹槽为混凝土现浇区域;
对称设置的所述第一拼接凹槽在所述混凝土本体上形成了第一上表面和第二上表面;对称设置的所述第二拼接凹槽在所述混凝土本体上形成了第三上表面和第四上表面,所述第一上表面、所述第二上表面、所述第三上表面和所述第四上表面均在同一水平面上;
所述第一受力钢筋层和所述第二受力钢筋层均贯穿且伸出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前后两面和左右两面,所述第一受力钢筋层和所述第二受力钢筋层均是由多根纵向受力钢筋和多根横向山的受力钢筋拼接而成。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拼接凹槽的深度和所述第二拼接凹槽的深度是相等的,且深度的值小于或等于所述混凝土本体的总高度的一半;所述第一拼接凹槽的宽度和所述第二拼接凹槽的宽度是相等的,且宽度的值为100mm-150mm;所述第二拼接凹槽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混凝土本体的总宽度的一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受力钢筋层的尺寸与所述第二受力钢筋层的尺寸相等,所述第一受力钢筋层和所述第二受力钢筋层伸出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前后两面和左右两面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梁宽的一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万融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万融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0259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