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箱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07239.0 | 申请日: | 2020-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385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4 |
发明(设计)人: | 郑俊生;郭子鑫;向泓熹;龚雨琪;燕云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2/04;H01M10/613;H01M10/617;H01M10/625;H01M10/655;H01M10/6557;H01M10/6563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许耀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汽车 电池 结构 | ||
1.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箱箱体(1),呈顶部敞口的长方形箱体结构,且电池箱箱体(1)的侧围面板上均设有散热口(8),
电池箱箱盖(2),连接于电池箱箱体(1)的顶部,
电芯限位组件,由前隔板(4)、后隔板(5)及若干侧板(6)构成,前隔板(4)和后隔板(5)分别设置于电池箱箱体(1)内的前部和后部,并与电池箱箱体(1)的左侧围面板(103)和右侧围面板(104)围成电芯模组放置空间,每个侧板(6)的两端分别与前隔板(4)和后隔板(5)连接,并将电芯模组放置空间分隔成多个电芯模组放置格,
多个电芯模组框架(3),用于与电芯拼装形成电芯模组,并放置于电芯模组放置格内,
隔离板(10),放置于电芯模组框架(3)上方,
风扇机构(7),设置于电池箱箱体(1)的后侧围面板(102)上的散热口(8)处,进气方向为由电池箱箱体(1)内部向外界;
所述的前隔板(4)、后隔板(5)及电芯模组框架(3)上分别设有前隔板风孔(401)、后隔板风孔(501)和模组框架风孔(302),与电池箱箱体(1)的前侧围面板(101)和后侧围面板(102)上的散热口(8)及风扇组件(7)配合,形成强制冷却风道;
所述的电池箱箱体(1)、电池箱箱盖(2)、电芯限位组件均采用复合材料铺层制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池箱箱体(1)的左侧围面板(103)和右侧围面板(104)的顶部前后两侧均设有箱体耳片(105),用于电池箱箱体(1)与电池箱箱盖(2)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电芯模组放置格内用于放置至少两个前后布置的电芯模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隔板(4)、后隔板(5)和侧板(6)通过胶粘的方式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芯模组框架(3)具有多个与前后隔板平行的风道面板(301),所述的模组框架风孔(302)由第一模组框架风孔(3021)和第二模组框架风孔(3022)组成,第一模组框架风孔(3021)设置于风道面板(301)的中间处,风道面板(301)的左右两侧边缘处设有凹陷,该凹陷与侧板(6)配合形成第二模组框架风孔(3022),所述的前隔板(4)上的前隔板风孔(401)和后隔板(5)上的后隔板风孔(501)分别与模组框架风孔(302)匹配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隔板风孔(401)、后隔板风孔(501)和模组框架风孔(302)均呈延长孔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芯模组框架(3)的左右侧面为开放式结构,且电芯模组框架(3)的顶部设有用于将其吊放入电芯模组框架内的框架耳片(30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风扇机构(7)设置于电池箱箱体(1)的后侧面板(102)的内侧面处,且风扇机构(7)与后隔板(5)之间隔有间距,用于使气流快速流出电池箱箱体(1)而避免产生回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池箱箱体(1)位于前隔板(4)之外部分的左侧面板(103)和右侧面板(104)向内倾斜,形成导角(106),左侧面板(103)和右侧面板(104)在向内倾斜处设有线孔(9);导角(106)和前侧围面板(101)高度较低,所述的电池箱箱盖(2)前端具有与之相匹配的向下翻折的L型板(201),且L型板(201)的竖向部分上设有散热口(8)。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合材料铺层由芯材层和设置于新材层两侧的蒙皮材料层组成;所述的芯材层采用110HERO泡沫,所述的蒙皮材料层由从外向内依次设置的单边45°凯夫拉交织布、0°单向碳纤维布、90°单向碳纤维布和45°凯夫拉交织布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07239.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电过流过温检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实现左右装饰件的压合治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