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动变速器箱体离合器油路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10095.4 | 申请日: | 2020-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500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5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蛟;陈瑞;余洪;周元聪;付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57/04 | 分类号: | F16H57/04;F16D48/02;F16H61/4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速器 箱体 离合器 油路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混动变速器箱体离合器油路结构,包括左箱体、右箱体和P2外壳;左箱体离合器润滑油道的进油口与液压模块的润滑油出油口连接,左箱体离合器润滑油道的出油口与右箱体离合器润滑油道的进油口连通;右箱体离合器润滑油道的出油口与所述P2外壳离合器润滑油道的进油口连通,P2外壳离合器润滑油道的出油口设置在P2外壳轴孔上;左箱体离合器控制油道的进油口与液压模块的压力油出油口连通,左箱体离合器控制油道的出油口与右箱体离合器控制油道的进油口连通,右箱体离合器控制油道的出油口与P2外壳离合器控制油道的进油口连通,P2外壳离合器控制油道的出油口与离合器活塞腔连通。该油路结构减少变速器漏油风险,提高客户满意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合动力变速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动变速器箱体离合器油路结构。
背景技术
P2式混动是混合动力系统的一种布置方式,其通过单独的离合器来实现各个模式之间的动力切换,该离合器称为K0离合器,混合动力变速器通过K0离合器控制电机与输入轴的结合与分离,而离合器的控制与润滑则通过变速器油路实现,目前混动变速器离合器润滑及控制油路多为外置单独油管连接,需要增加油路转换零件,各连接点易渗漏,且油管越长、零件越多外漏油风险点越多,一旦漏油将产生顾客抱怨;装配零部件多,安装步骤复杂,增加装配工序,从而增加成本;外置管路占用变速器外围空间,增大变速器外轮廓尺寸,不利于小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动变速器箱体离合器油路结构,不仅能减少变速器漏油风险,还能减小变速器外轮廓尺寸,提高客户满意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动变速器箱体离合器油路结构,包括左箱体、右箱体和P2外壳;所述左箱体壳体内部设置有左箱体离合器润滑油道和左箱体离合器控制油道;所述右箱体壳体内部设置有右箱体离合器润滑油道和右箱体离合器控制油道;所述P2外壳内部设置有P2外壳离合器控制油道和P2外壳离合器润滑油道;
所述左箱体离合器润滑油道的进油口用于与液压模块的润滑油出油口连通,所述左箱体离合器润滑油道的出油口与右箱体离合器润滑油道的进油口连通;所述右箱体离合器润滑油道的出油口与所述P2外壳离合器润滑油道的进油口连通,所述P2外壳离合器润滑油道的出油口设置在P2外壳轴孔上,用于将润滑油输入到离合器中进行润滑;
所述左箱体离合器控制油道的进油口用于与液压模块的压力油出油口连通,所述左箱体离合器控制油道的出油口与右箱体离合器控制油道的进油口连通,所述右箱体离合器控制油道的出油口与P2外壳离合器控制油道的进油口连通,所述P2外壳离合器控制油道的出油口与P2外壳上的离合器活塞腔连通。
进一步,所述P2外壳离合器润滑油道的出油口设置在P2外壳轴孔左端面上。
进一步,所述右箱体离合器控制油道上设置有与其连通的排气油道,所述排气油道内安装有通气阀。
进一步,所述左箱体离合器润滑油道和左箱体离合器控制油道设置在左箱体的顶部,右箱体离合器润滑油道和右箱体离合器控制油道设置在右箱体的顶部;所述P2外壳离合器控制油道沿P2外壳的径向设置。
进一步,所述P2外壳离合器润滑油道包括第一P2外壳离合器润滑油道和与第一P2外壳离合器润滑油道相互连通的多条用于分流的第二P2外壳离合器润滑油道,所述第一P2外壳离合器润滑油道的进油口即是P2外壳离合器润滑油道的进油口,所述第一P2外壳离合器润滑油道的进油口与所述右箱体离合器润滑油道的出油口连通,所述第一P2外壳离合器润滑油道的出油口与第二P2外壳离合器润滑油道的进油口连通,所述第二P2外壳离合器润滑油道的出油口即是所述P2外壳离合器润滑油道的出油口。
进一步,所述第二P2外壳离合器润滑油道包括呈“L”形的第一子润滑油道和第二子润滑油道,所述第一子润滑油道沿P2外壳径向设置且两端分别与第一P2外壳离合器润滑油道的出油口和第二子润滑油道的进油口连通,所述第二子润滑油道沿轴向设置且所述第二子润滑油道的出油口即是所述P2外壳离合器润滑油道的出油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1009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