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去除玉米胚芽粕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15154.7 | 申请日: | 2020-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3851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王月华;刘玉兰;成良玉;毕小兰;程芳园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三星玉米产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L5/20 | 分类号: | A23L5/20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张亮 |
地址: | 256209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去除 玉米 胚芽 赤霉烯酮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去除玉米胚芽粕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方法,过程为:溶液制备:配制氢氧化钠溶液;脱毒前处理:按照氢氧化钠溶液与玉米胚芽粕的质量比为10~20:100混合;采用喷洒和搅拌同时进行的处理方式,于30~45℃的温度条件下密闭放置10~25min;脱毒处理:控制温度、压力,对处理后的玉米胚芽粕脱毒,脱毒时间为10~20min;脱毒后处理:调整脱毒后的玉米胚芽粕中的水分含量,然后加入丁二酸,调整水分后的玉米胚芽粕与丁二酸的质量比为100:6~8。该方法具有赤霉烯酮去除率高、无试剂残留且方法重复性高、稳定性强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玉米胚芽粕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去除玉米胚芽粕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玉米赤霉烯酮可对玉米产生污染,在玉米中的检出率达40%以上,在玉米至玉米胚芽粕的加工过程中不能对其完全去除,因此,在玉米胚芽粕中也会含有一定量的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酮的存在,对家畜、家禽等均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如对妊娠期的动物可能会引起流产、畸形等,因此,玉米赤霉烯酮去除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现有技术中,对玉米赤霉烯酮的去除的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其中物理法存在毒素去除率低的缺点,化学法存在试剂残留的缺点,生物法由于脱毒的酶体系不够健全,导致脱毒效果不稳定,综合看来,在解决试剂残留及试剂毒性的前提下,化学法是最为有效的脱毒方法。
化学法中,常采用的试剂有氢氧化钠、双氧水、乙醇及甲醇等,这些试剂可将玉米赤霉烯酮分解,达到脱毒的目的。然而,化学法在使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缺点:一是试剂的浓度,化学试剂具有试剂残留的缺点,因此,试剂的用量是关键;二是在试剂和脱毒效果中,两者难以达到平衡,也就是说,如何能够在无残留的情况下达到高度脱毒是技术难点;三是现有化学法脱毒,脱毒效果的稳定性较差,重复性差,不能稳定的脱毒,使脱毒效果不明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去除玉米胚芽粕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方法,具体为一种使用氢氧化钠溶液预处理、然后在使用高压低温脱毒的方式对玉米赤霉烯酮去除的方法,该方法具有赤霉烯酮去除率高、无试剂残留且方法重复性高、稳定性强的优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去除玉米胚芽粕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方法,过程如下:
(1)溶液制备:配制质量浓度为25%~35%的氢氧化钠溶液,备用;
(2)脱毒前处理:将玉米胚芽粕加入搅拌容器中,向搅拌容器中喷洒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与玉米胚芽粕的质量比为10~20:100;采用喷洒和搅拌同时进行的处理方式,至氢氧化钠溶液喷洒完毕后停止,于30~45℃的温度条件下密闭放置10~25min;
(3)脱毒处理:将步骤(2)处理后的玉米胚芽粕于100~120℃条件下,控制压力在压力为2.5~3.5Mpa条件下进行脱毒,脱毒时间为10~20min;
(4)脱毒后处理:调整步骤(3)脱毒后的玉米胚芽粕中的水分含量,然后加入丁二酸,调整水分后的玉米胚芽粕与丁二酸的质量比为100:6~8;保证玉米胚芽粕的pH值范围,避免玉米胚芽粕中具有氢氧化钠残留,提高玉米胚芽粕的质量。
优选的,玉米胚芽粕的制备方法为:以玉米胚芽为原料,在110~130℃温度下经压榨得到玉米胚芽饼,玉米胚芽饼经体积浓度为78~83%的正己烷溶液浸提3~6h后得到玉米胚芽粕;高温使玉米胚芽粕中的蛋白质与大量的糖类结合,从而使玉米胚芽粕中大量化合物包裹于其中,在进行后续处理时,其内部的杂质及赤霉烯酮等不能更好的裸露于玉米胚芽粕中固体物质的表面,不利于对其去除。
优选的,玉米胚芽粕的初始水分含量范围为3~10%;玉米胚芽中水分的含量对喷洒入其中的溶液含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玉米赤霉烯酮的去除率,因此,控制初始水分含量,避免喷洒过程中,溶液浓度产生过大波动,从而使方法的稳定性和重复性更加可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三星玉米产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山东三星玉米产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1515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