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湿式多盘制动器循环冷却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16387.9 | 申请日: | 2020-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347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2 |
发明(设计)人: | 王玉海;许宪志;刘春伟;李金龙;刘学卿;王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青岛吉青院汽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65/84 | 分类号: | F16D65/84 |
代理公司: | 青岛高晓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7104 | 代理人: | 顾云义 |
地址: | 2660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湿式多盘 制动器 循环 冷却系统 | ||
一种湿式多盘制动器循环冷却系统,包括冷却油箱、循环油泵、湿式制动器、油水换热器、散热器和缓速制动控制模组。冷却油箱通过管路连接三通阀、循环油泵和油水换热器相连。油水换热器通过管路分别与散热器相连。冷却油箱和循环油泵之间设置有进油管。散热器、进油管和湿式制动器上分别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通过线束与车辆的ECU相连。缓速制动控制模组通过线束分别与ECU和车辆的缓速功能按钮相连。本发明增加缓速功能,采用湿式制动器可将制动器产生的热量提供导热油传导至制动器外散热单元,可有效解决制动器所引发的车辆事故和散热能力有限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控制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湿式多盘制动器循环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国家对中重型运输车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关法律法规也逐步健全,对整机制动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也日益提高,传统的中重型运输车辆的制动装置为鼓式和干式摩擦片形式,只实现行车制动和驻车制动的功能。我国陆地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高原等地形约占2/3,我国山区道路占比很大。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山区道路状况也相应改观。但山区道路等级不高,以三、四级低等级路为主,道路崎岖复杂,山高路陡,坡长弯多。陕西秦岭山脉大岭北坡210国道,坡长33Km,以5%-6%坡度为主,最大坡度达8%-9%。闽赣、云贵、川陕地区山区道路比以上条件更为苛刻。
当在特殊路面如缓坡,行驶需要实现缓速功能时需安装缓速器,或者采用向刹车鼓喷水降温的方式,增加了设备成本和使用安全风险,在使用时对车辆的损害及对道路环境产生污染,当行驶在乡镇道路,路口增加行车环境复杂需频繁制动的前提下,制动系统因过热而损害失效,增加安全风险。我国开始推广缓速器等其他辅助制动装置,并且制定了相应标准。车辆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规定:车长大于9m的客车、总质量大于等于12000kg的货车和专项作业车、所有危险货物运输车,应装备缓速器或其他辅助制动装置。辅助制动装置的性能要求应使汽车能通过GB12676规定的Ⅱ型或ⅡA型试验。
现有的湿式制动器制动采用液压方式,使用在工程机械上,因为不需要长下坡缓速,并不具备冷却循环系统,这也是湿式制动器不能用在重型运输车上的原因之一。
现有重型汽车制动器采用气动鼓式制动单元,在行驶在有高度落差下的高速公路或西部公路上,在缓坡下行路段上或者路况复杂的路段,需要连续或反复制动,制动器产生大量的热量,严重时可造成轮胎爆胎或起火燃烧的车辆事故。原用于矿用车辆的湿式制动器,只依靠制动器内部油升温,来散发制动产生的热量,散热能力有限,不能满足重型运输车在缓坡下行路段的需要。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湿式多盘制动器循环冷却系统。
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湿式多盘制动器循环冷却系统,包括冷却油箱、循环油泵、湿式制动器、油水换热器、散热器和缓速制动控制模组。
所述冷却油箱通过管路连接三通阀、循环油泵和油水换热器相连。
所述油水换热器通过管路分别与散热器相连。
所述冷却油箱和循环油泵之间设置有进油管。
所述散热器、进油管和湿式制动器上分别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通过线束与车辆的ECU相连。
所述缓速制动控制模组通过线束分别与ECU和车辆的缓速功能按钮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循环油泵通过管路与三通阀相连。所述三通阀通过线束与ECU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三通阀上设置有出油管,所述出油管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通过线束与ECU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出油管通过管路连接有分配阀,所述分配阀通过管路与湿式制动器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青岛吉青院汽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青岛吉青院汽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1638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