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CO偶联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22609.8 | 申请日: | 2020-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904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15 |
发明(设计)人: | 孙国方;郑修新;臧甲忠;李晨;肖寒;费亚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3/89 | 分类号: | B01J23/89;B01J23/63;B01J37/02;B01J37/10;C07C69/36;C07C67/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131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co 催化剂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CO偶联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以一种低吸水率球形α‑Al2O3为母体,通过喷涂的方式在外层覆盖一层Zn改性氧化铝,经过高温焙烧和水热处理脱钠后得到一种Zn修饰、低钠含量、内层致密的球形α‑Al2O3,由于内层载体吸水率低,可以使贵金属更均匀分布在载体的外表面,提高了贵金属负载量提高利用率;同时由于Zn修饰作用和表面除Na处理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活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CO偶联制草酸二甲酯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属于合成气经草酸酯制乙二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乙二醇(EG)是一种重要的基础有机化工原料,下游用途广泛,主要用于生产聚酯纤维(PET)和防冻剂,我国年用量超过1500万吨,其中一半以上需要进口。乙二醇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石油法、煤或天然气法,其中随着草酸酯法煤制乙二醇工艺的发展和工艺不断成熟,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乙二醇生产工艺。草酸酯法乙二醇工艺的核心之一是CO偶联制草酸二甲酯催化剂。从1978年日本宇部兴产第一套草酸酯法乙二醇工艺工业化以来,CO偶联催化剂的研发和改进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贵金属含量从最初的1%以上降到目前的0.2%。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金属负载方式的优化、助剂的选择以及载体制备和改性等几个方面。
例如专利CN 201680001039.2发明了一种催化剂制备方法,其中载体为中空结构,有利于散热,降低反应压降,降低贵金属含量。专利CN201710249991.0发明了一种蛋黄型CO偶联催化剂,通过将负载金属后的催化剂用超声处理,将外表面金属脱除,从而形成一种惰性保护层,提高了催化剂稳定性,但制备过程中容易造成贵金属损失。专利CN201310012689.3公开了一种Pd-Cu纳米颗粒负载的CO偶联催化剂,有效降低了贵金属含量。专利CN201410450349.5公开了一种Pd/ZnO纳米催化剂的制法,取得了较高的目的产物时空收率,但催化剂的稳定性有待进一步研究。专利CN201510268197.1公开了一种α-Al2O3的制备方法,将成型的γ-Al2O3通过酸处理和氟化物处理然后焙烧得到α-Al2O3,生产过程中容易造成设备腐蚀。专利CN201810074555.9公开了一种CO偶联催化剂制备方法,采用钪、钇、镧、铈、镨、钕中的一种改性的α-Al2O3作为载体,可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CN1467022A专利公开了一种α-Al2O3的改性方法,采用碱性物质处理载体,可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CN1802211A专利公开了一种用含Li碱性物质改性α-Al2O3的方法,目的是脱除载体中的Na。CN200910057809.7专利公开了一种α-Al2O3负载贵金属用于氢气选择性燃烧催化剂的制备方法,采用惰性载体为母体通过滚涂的方法形成一种壳核型氧化铝载体,该载体完全采用惰性内核并且外表涂层为纯氧化铝。专利CN201480008058.9公开了一种包括空腔的α-Al2O3的制备方法,用于乙烯环氧化银催化剂的制备,采用Zn改性然后用碱处理从而形成空腔,有利于金属的锚定。专利CN201510690630.0专利公开了一种喷涂方法制备壳核型载体的方法,该载体用于银催化剂的制备。以镁铝尖晶石为核喷涂铝溶胶形成α-Al2O3外壳有利于活性金属在外表面富集。
CO偶联反应属于外表面反应,典型的催化剂为Pd-Fe/α-Al2O3催化剂,希望活性组分Pd在催化剂外层均匀分散。现有技术大都是通过活性组分负载技术、载体改性技术实现贵金属在载体表面均匀分散。采用不同吸附能力的壳核型载体,可以利用内外层吸水率的差异,实现活性组分优先在外表面富集,同时外表面经过改性和脱Na处理可以有效的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虽然在其它领域有采用涂层载体制备催化剂的方法,例如专利CN201480008058.9和CN201510690630.0,但他们所用的母体均为惰性物质不参与反应,也不利于反应的散热不适用于CO偶联反应工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2260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