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汽车零部件的自动定位压紧装置及压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22701.4 | 申请日: | 2020-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9617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发明(设计)人: | 张彦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捷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02 | 分类号: | G01M3/02;B25B1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泰普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60 | 代理人: | 窦贤宇 |
地址: | 211135 江苏省南京市麒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汽车零部件 自动 定位 压紧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汽车零部件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汽车零部件的自动定位压紧装置及压紧方法,包括放置板,所述放置板的中心上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密封垫圈和定位柱,两个所述定位柱的表面均位于第一密封垫圈的内部,两个定位柱的内部均设置有自动定位装置,自动定位装置包括有定位杆,定位杆的表面与定位柱的一侧表面滑动插接。该用于汽车零部件的自动定位压紧装置,通过设置两个定位柱的内部均设置有自动定位装置,自动定位装置包括有定位杆,从而达到了气缸体放置后,自动控制定位操作,以保证气缸体的精确位置,自动控制堵头进行表面密封,以及自动封堵检测,起到了自动化程度高,增强了检测效率,增加了工作时间成本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汽车零部件的自动定位压紧装置。
背景技术
发动机的主体,它将各个气缸和曲轴箱连成一体,是安装活塞、曲轴以及其他零件和附件的支承骨架。
现有的汽车气缸体在加工接收后,都是需要进行密封检测,需要检查内部是否密封,当检测操作时,需要拿取汽车气缸体放置在检测板上,需要定位控制气缸体的固定位置,进行表面密封检测,现有的都是人工调节定位操作的,自动化程度低,检测效率低。
基于现有的技术问题,所以需要一种用于汽车零部件的自动定位压紧装置。
发明内容
基于现有的汽车气缸体在加工接收后,都是需要进行密封检测,需要检查内部是否密封,当检测操作时,需要拿取汽车气缸体放置在检测板上,需要定位控制气缸体的固定位置,进行表面密封检测,现有的都是人工调节定位操作的,自动化程度低,检测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汽车零部件的自动定位压紧装置。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汽车零部件的自动定位压紧装置,包括放置板,所述放置板的中心上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密封垫圈和定位柱,两个所述定位柱的表面均位于第一密封垫圈的内部,两个所述定位柱的内部均设置有自动定位装置,所述自动定位装置包括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杆的表面与定位柱的一侧表面滑动插接,所述定位杆的一端与汽车气缸体的活塞孔的内壁滑动插接;
所述放置板的两侧表面均固定连接有侧封板,两个所述侧封板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顶板,两个所述侧封板的相对表面和顶板的底部均设置有封堵装置,所述封堵装置包括有推板,两个所述推板的相对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堵头,多个所述堵头的一端均与汽车气缸体的两侧气孔滑动插接。
优选地,所述定位柱的表面与汽车气缸体的活塞孔的内壁活动套接,两个所述定位柱的中心距离等于汽车气缸体的两个活塞孔的中心距离。
优选地,所述放置板的底部开设有进气孔,所述进气孔的顶端内壁与定位柱的内壁固定连通,所述进气孔的底端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进气管,所述第一进气管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电磁阀。
优选地,所述定位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气压活塞,多个所述气压活塞的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和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的表面与定位柱的内壁滑动插接,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定位柱的内壁固定连接。
优选地,两个所述侧封板的表面和顶板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调节管,多个所述调节管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进气管,多个所述第二进气管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二电磁阀。
优选地,所述调节管的内壁滑动插接有调节活塞,所述调节活塞的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第二密封圈和调节杆,多个所述调节杆的一端均与推板的表面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密封圈的表面与调节管的内壁滑动插接,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调节管的内壁固定连接。
优选地,一个所述推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密封垫圈,所述第一密封垫圈的上表面和第二密封垫圈的下表面分别与汽车气缸体的上下表面滑动插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捷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捷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227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