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油污泥深度处理工艺及处理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30258.5 | 申请日: | 2020-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928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0 |
发明(设计)人: | 冯英明;马庆华;杨晓峰;刘崇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昆仑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06 | 分类号: | C02F11/06;C02F11/12;C02F11/00;C02F101/32;C02F10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卓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9 | 代理人: | 陈子英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含油 污泥 深度 处理 工艺 设备 | ||
1.含油污泥深度处理工艺,将含油污泥送入接触反应区,与接触反应区内的富含带电微气泡的氧化水混合,在氧化水的氧化作用下实现污泥表面有机污染物的氧化分解以及污油的脱离,持续引出接触反应区的混合物,并对引出的混合物进行固水油三相分离,将分离出的油和水分别引出,将分离出的污泥回流至接触反应区继续处理,将带电微气泡氧化发生装置制备的氧化水持续送入接触反应区进行氧化水的补充,在达到处理要求后,将分离出的污泥引入污泥脱水系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油污泥深度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将固水油三相分离后分离出的水引入中间缓冲罐,用作带电微气泡氧化发生装置的原料水,根据需要进行新鲜原料水的补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油污泥深度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采用溢流方式引出接触反应区的混合物,在接触反应区设有连通快速分离区的溢流口,在持续引入带电微气泡氧化水时,接触反应区的液位升高,由此实现混合物的溢流。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含油污泥深度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采用序批式工作制,对含油污泥按批次处理。
5.含油污泥深度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含油污泥深度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带电微气泡氧化发生装置和混合反应分离装置,所述带电微气泡氧化发生装置设有用于输出氧化水的出口,所述混合反应分离装置的壳体内设有接触反应区、快速分离区和折流出水区,所述接触反应区和快速分离区之间通过第一挡板分隔,所述快速分离区和折流出水区之间通过第三挡板分隔,所述第一挡板的顶部构成或者设有溢流口,所述接触反应区的顶部设有进料斗,下部设有布水系统,底部设有排泥口,所述布水系统的输入管连接所述带电微气泡氧化发生装置的出口,所述快速分离区经第二挡板分隔成斜板/斜管填料区和收油槽,所述斜板/斜管填料区设置在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之间,所述快速分离区的底上设有连通所述收油槽的排油口,所述斜板/斜管填料区的上面设有刮油机械,所述斜板/斜管填料区的下方为所述快速分离区的集泥区,所述集泥区的底部设有集泥区排泥管,所述排泥区底部还设有污泥回流管,所述污泥回流管穿过第一挡板斜插至所述接触反应区下部,所述第三挡板为悬空板,其底边与所述混合反应分离装置的底之间留有构成水流通道的间隙,所述折流出水区内设有用作竖向折流板的第四挡板,所述第四挡板的顶部构成或设有溢流口,所述折流出水区的后侧壁上设有出水口。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含油污泥深度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间缓冲罐,所述中间缓冲罐的进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折流出水区的后侧壁上的出水口,所述中间缓冲罐的出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带电微气泡氧化发生装置的进水口。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含油污泥深度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污泥脱水系统,所述混合反应分离装置的集泥区排泥管和排泥口均通过管道接入所述污泥脱水系统的进泥口,所述中间缓冲罐的底部设有或者不设有排泥口,所述中间缓冲罐的排泥口通过管道接入或者不通过管道接入所述污泥脱水系统的进泥口。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含油污泥深度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斗内设置水平的筛板。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含油污泥深度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系统包括若干相互平行的水平的穿孔管,并设有分别从各穿孔管中部连通各穿孔管的布水总管,所述穿孔管的管壁上分布有若干通孔,所述布水总管的进口连接布水系统的输入管。
10.如权利要求5-9任一项所述的含油污泥深度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电微气泡氧化发生装置包括吸入泵、臭氧发生设备、加电设备和微气泡制造及输出设备,所述吸入泵的进口连接所述中间缓冲罐的出口,所述吸入泵的出口连接所述微气泡制造及输出设备的进水口,所述臭氧发生设备的臭氧气出口连接所述微气泡制造及输出设备的进气口,所述加电设备为能够产生电场或进行放电的设备,所述微气泡制造及输出设备的输出侧和/或出口管内置加电元件,使得管内富含微气泡的液体处于所述加电设备的有效电场区域或有效放电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昆仑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昆仑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30258.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