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铁路货车车厢及具有其的铁路货车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32063.4 | 申请日: | 2020-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313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7 |
发明(设计)人: | 张俊林;赵天军;岳凌汉;邵文东;范世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39/00 | 分类号: | B61D39/00;E05D3/12;E05C19/16;E05B83/02;E05D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张亚辉 |
地址: | 161002 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铁路 货车 车厢 具有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铁路货车车厢及具有其的铁路货车,其中,铁路货车车厢,包括:车厢主体和车盖;连杆,连杆的第一端与车厢主体可枢转地相连,连杆的第二端与车盖的内壁可枢转地相连;车盖盖合车厢主体时,车盖的外侧边搭在车厢主体上,车盖由盖合车厢主体至打开车厢主体过程时或者车盖由打开车厢主体至盖合车厢主体时,车盖的外侧边始终在车厢主体的外侧壁上滑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铁路货车车厢的车盖在打开或盖合过程中,运动的包络空间较大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路货车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铁路货车车厢及具有其的铁路货车。
背景技术
煤炭的运输量比较大,铁路发运的煤炭量占到铁路货运总量的的40%左右。既有铁路运煤货车无论是敞车或是漏斗车都是敞顶结构,由于没有车顶结构,铁路煤车在运输煤炭时,运输过程中煤粉极易从车顶吹撒,不但影响铁路运输安全,造成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而且给铁路沿线环境带来严重的煤尘污染。
随着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日趋严重,为实现煤炭环保运输,近年来开始研究在传统敞顶运煤货车上加装活动顶盖的方式进行防尘,由于铁路煤炭运输装卸作业环境特殊,同时要考虑顶盖方案对保有量巨大的既有铁路货车的适应性。
如图1所示,现有的铁路货车的车盖1在打开或者盖合的时候,运动的包络空间较大,特别是在一些空间较窄或者铁路两侧有物体的时候,会形成干涉导致车盖不能打开或盖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铁路货车车厢及具有其的铁路货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铁路货车车厢的车盖在打开或盖合过程中,运动的包络空间较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铁路货车车厢,包括:车厢主体和车盖;连杆,连杆的第一端与车厢主体可枢转地相连,连杆的第二端与车盖的内壁可枢转地相连;车盖盖合车厢主体时,车盖的外侧边搭在车厢主体上,车盖由盖合车厢主体至打开车厢主体过程时或者车盖由打开车厢主体至盖合车厢主体时,车盖的外侧边始终在车厢主体的外侧壁上滑动。
进一步地,车盖包括第一车盖和第二车盖,第一车盖和第二车盖为沿车厢主体的长度方向相对的设置,第一车盖的外侧边搭在车厢主体上,第二车盖的外侧边搭在车厢主体上。
进一步地,第一车盖包括第一车盖主体和第一磁铁,第一磁铁设置在第一车盖的内侧边,车盖盖合时,第一车盖对第二车盖具有磁吸力。
进一步地,第一车盖还包括第一滑轮,第一滑轮设置在第一车盖主体的外侧边。
进一步地,第二车盖包括第二车盖主体和第二磁铁,第二磁铁设置在第二车盖的内侧边,车盖盖合时,第二车盖对第一车盖具有磁吸力。
进一步地,第二车盖还包括第二滑轮,第二滑轮设置在第二车盖主体的外侧边。
进一步地,连杆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连杆与第一车盖相连,第二连杆与第二车盖相连。
进一步地,铁路货车车厢还包括调整垫,调整垫设置在车厢主体的侧壁的顶端,车盖处于打开状态时,连杆贴靠在调整垫上。
进一步地,第一连杆包括第一连杆段、第二连杆段和第三连杆段,第一连杆段的第一端与车厢主体可枢转地连接,第一连杆段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杆段的第一端相连,第二连杆段的第二端与第三连杆段的第一端相连,第三连杆段的第二端连接在第一车盖的靠近第一车盖的内侧边的一侧。
进一步地,第一车盖处于盖合状态时,第一连杆段和第三连杆段处于竖直状态,第二连杆段处于水平状态,第一车盖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连杆段和第三连杆段处于水平状态,第二连杆段处于竖直状态。
进一步地,第一连杆为多个,第一连杆沿第一车盖的长度相间隔地设置。
进一步地,铁路货车车厢还包括开盖触头,开盖触头设置在车盖的外壁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未经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3206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