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机器人机械手臂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35036.2 | 申请日: | 2020-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1638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张广斌;张润梅;汪淼;尹蕾;高莉;周洁;刘瑾;王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B25J19/00 | 分类号: | B25J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230601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器人 机械 手臂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器人机械手臂,包括下支撑圈、上支撑圈、支撑杆、支撑腿、连接杆和万向轮,所述上支撑圈水平设置在所述下支撑圈的上方,所述上支撑圈通过所述支撑杆与所述下支撑圈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下支撑圈固定连接,所述支撑腿的上端与所述下支撑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万向轮与所述支撑腿的下端固定连接。本发明一种用于下肢手术后的下肢训练仪通过设置上支撑圈、下支撑圈,并且通过更改连接杆的长度可以实现手掌支撑、手肘支撑和腋下支撑3种支撑方式,从而实现改变支撑方式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器人机械手臂。
背景技术
机器人(Robot)是一种能够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智能机器。历史上最早的机器人见于隋炀帝命工匠所营造的木偶机器人,施有机关,有坐、起、拜、伏等能力。现有技术中,机器人的机械手臂大多主要是起到夹持作用,但对于机器人特殊作业时需要稳定移动,且良好的支撑,因此,为了提高机器人机械手臂的支撑稳定性,需要不断的改进与创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机器人机械手臂。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机器人机械手臂,包括下支撑圈、上支撑圈、支撑杆、支撑腿、连接杆和万向轮,所述上支撑圈水平设置在所述下支撑圈的上方,所述上支撑圈通过所述支撑杆与所述下支撑圈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下支撑圈固定连接,所述支撑腿的上端与所述下支撑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万向轮与所述支撑腿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下支撑圈和所述上支撑圈同轴设置,所述上支撑圈的直径小于所述下支撑圈的直径,所述上支撑圈的直径不小于使用者的胸宽;
所述支撑杆包括外杆和内杆,所述外杆的上端与所述下支撑圈的下侧面竖直固定连接,所述内杆的上端与所述支撑腿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外杆为套筒结构,所述内杆的上端设置在所述外杆内,并可沿所述外杆上下滑动,所述外杆和所述内杆从上至下设置有多个距离相等的通孔,所述外杆和所述内杆通过穿过所述通孔的插销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杆、所述支撑腿和所述连接杆的数量均不少于3个,且沿所述下支撑圈的中轴线均匀分布。
具体的,所述上支撑圈的下侧面和所述下支撑圈的上侧面设置有螺纹孔,所述连接杆的两端设置有与所述螺纹孔适配的外螺纹,所述连接杆设置有多种型号,不同型号的所述连接杆设置为不同长度。
具体的,所述支撑腿倾斜设置,且多个所述支撑腿倾斜的角度相同,且所述万向轮与所述下支撑圈中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下支撑圈的半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一种机器人机械手臂通过设置上支撑圈、下支撑圈,并且通过更改连接杆的长度可以实现机器人手掌支撑、手肘支撑和腋下支撑种支撑方式,从而实现改变支撑方式的目的,应用于机器人特殊作业时提高移动稳定性,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所述的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建筑大学,未经安徽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3503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