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肌酸激酶同工酶磁微粒化学发光检测试剂盒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49241.4 | 申请日: | 2020-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813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张雪芹;谢清华;甘宜梧;赵凤;郭宣城;包兴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博科诊断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577 | 分类号: | G01N33/577;G01N33/573;G01N33/543;G01N33/535;G01N33/53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101 山东省济南市高***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肌酸激酶 工酶磁 微粒 化学 发光 检测 试剂盒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肌酸激酶同工酶磁微粒化学发光检测试剂盒及其应用,涉及生物技术领域。所述肌酸激酶同工酶磁微粒化学发光检测试剂盒包括校准品、质控品、抗试剂、磁微粒试剂和发光底物,其中,所述磁微粒试剂为由抗异硫氰酸荧光素抗体包被的磁性微球;所述抗试剂为由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肌酸激酶同工酶抗体和由碱性磷酸酶标记的肌酸激酶同工酶抗体按照体积比1:1混合而成的溶液。本发明结果准确、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测时间短、使用方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肌酸激酶同工酶磁微粒化学发光检测试剂盒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肌酸激酶(CK)是与细胞内能量转运、肌肉收缩、ATP的再生有关的能量代谢的关键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是由M亚基和B亚基以不同方式组合成的二聚体,在细胞质内共有3种同工酶:CK-MM、CK-MB、CK-BB;MM型主要来自骨骼肌;MB型主要来自心肌;BB型主要存在于脑、神经组织的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中。肌酸激酶同工酶作为诊断疾病的指标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尤其是在心血管疾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更是有着非比寻常的地位。实验证明,CK-MB质量和活性在心脏类疾病的诊断中都很敏感。
血清CK-MB测定的最重要意义在于诊断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胸痛发作后4~6小时,病人血清CK-MB先于总活性开始升高,12~36小时达峰值;多在72小时内恢复正常,其最高值达对照组4.9~22倍以上。如果梗塞后3~4天,CK-MB仍持续不降,表明心肌梗塞仍在继续进行,如果已下降的CK-MB再次升高则提示原梗塞部位病变扩展或有新的梗塞病灶;如果胸痛患者在48小时内尚未出现CK-MB升高,或小于总活性的2倍,即可排除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约有25%的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可以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约有30%的心肌梗死(AMI)患者缺乏心电图的特异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准确检测在诊断AMI时尤为重要。
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是酶标记免疫分析技术的新发展,该技术将磁性微球应用于免疫检测的固相,大大提高了反应的表面积,增加了抗原或抗体的吸附量,加快了反应速度,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相比于胶体金法及ELISA方法,具有准确度高、特异性好、精密度高、线性范围广、试剂稳定性良好等特点;相比于板式化学发光法,具有重复性好、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检测时间短等优势。目前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已成为在免疫诊断领域全球使用最广泛的分析方法,也是免疫试剂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目前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检测方法主要有酶联免疫法、生化法、板式化学发光法等,然而这些方法具有线性范围窄,检测时间长等缺点,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因此寻找一种更快速、灵敏度更高的检测方式就成了临床应用的关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果准确、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测时间短、使用方便的肌酸激酶同工酶磁微粒化学发光检测试剂盒及其应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肌酸激酶同工酶磁微粒化学发光检测试剂盒,包括校准品、质控品、抗试剂、磁微粒试剂和发光底物,其中,
所述磁微粒试剂为由抗异硫氰酸荧光素抗体包被的磁性微球;
所述抗试剂为由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肌酸激酶同工酶抗体和由碱性磷酸酶标记的肌酸激酶同工酶抗体按照体积比1:1混合而成的溶液。
进一步的,所述磁微粒试剂的制备步骤为:
步骤1:对粒径为0.5~3μm的磁微粒进行活化,室温下搅拌30~40min后在磁场中静置1~3min,之后吸出上清液,使用缓冲液清洗三次,并进行悬浮,获得浓度为20~60mg/mL的第一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博科诊断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博科诊断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4924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