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红外伪装的长程电致变色纤维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51173.5 | 申请日: | 2020-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299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31 |
发明(设计)人: | 王宏志;范宏伟;李耀刚;张青红;侯成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2F1/1503 | 分类号: | G02F1/1503;G02F1/1516;G02F1/155;G02F1/153 |
代理公司: | 上海统摄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03 | 代理人: | 杜亚 |
地址: | 20162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红外 伪装 长程 变色 纤维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红外伪装的长程电致变色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在金属纤维表面依次涂覆氧化铟锡分散液、电解质溶液和电致变色材料,然后在电致变色层外侧制备对电极和聚合物保护层,即得长程电致变色纤维。本发明制备得到的长程电致变色纤维可实现红外发射率的可控调节,并且可以连续制备百米以上,在红外伪装、可穿戴显示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红外伪装的长程电致变色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纤维,作为服装和织物的基本构筑单元,已经与现代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纤维颜色作为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颜色可控变化的智能织物因其在可穿戴显示、视觉传感和自适应伪装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由于传统染料的被动光学特性,现有商用纤维的颜色不能按需改变。因此,迫切需要颜色可控变化的纤维来实现各种智能应用。
目前已报道了多种可根据不同刺激源而发生颜色变化的智能变色纤维,包括电致变色纤维、光致变色纤维、磁致变色纤维、热致变色纤维等。但在不同种类的变色纤维中,通过电来控制纤维颜色变化无疑是一种最为便捷易控的驱动手段。并且电致变色材料具有颜色变化丰富,响应时间快,稳定性好等优点。电致变色纤维应用于可穿戴领域,更是有效解决了二维器件与服装不贴合、透气性差、无法大面积服用集成等缺点。
尽管目前在电致变色纤维方面已有研究,但仍存在许多缺陷和困难,制约了电致变色纤维的实际应用。首先,由于电致变色器件结构复杂,连续加工技术不成熟,导致电致变色纤维制备长度有限,无法满足应用要求。其次,在长距离电致变色纤维中,由于长距离的传输/扩散路径,很难实现足够快的电子传输/离子扩散以保证颜色变化的均匀性。第三,对电致变色纤维中的电解质和其他活性层缺乏有效的保护。因此,电致变色纤维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会产生不良的环境稳定性,不利于长期的实际使用。最后,必须对制备方法进行适当的推广,以构建基于不同电致变色材料的各种电致变色纤维,使其具有丰富的颜色变化。
电致变色器件在汽车后视镜、智能变色窗、电致变色显示器等领域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研究,部分已经进行商业化生产。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电致变色器件对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调节。一些电致变色材料还具有在中红外光谱范围内调制光的能力,因此可用于红外伪装、热管理等领域。红外电致变色材料主要有氧化钨、导电聚合物(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胺、聚吡咯)等。与过渡金属氧化物相比,导电聚合物具有重量轻、柔韧性好、红外调制范围大、反应时间快、制备工艺简单等优点,更适合实际应用。通过制备可红外调控的电致变色纤维,采用编织或植入的方式将电致变色纤维与服装或织物进行集成,可简单有效的实现服装的红外调控,在自适应红外伪装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因此,采用可红外调节的电致变色材料制备长程电致变色纤维迫在眉睫。
中国发明专利CN101833211A公开了一种智能调光玻璃,这种电致变色玻璃采用硫化锌-银-硫化锌、锡铟氧化物、掺氟的氧化锡或掺铝的氧化锌作为导电层,使其具有红外反射功能。但是这种智能调光玻璃并不能动态调控红外发射率,主要是调节可见光范围内颜色变化,并且玻璃器件也并不适合服用。本发明制备的用于红外伪装的长程电致变色纤维,不仅克服了电致变色纤维因结构复杂而难以长程制备的困难,而且通过纤维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实现了对红外波段的可控调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红外伪装的长程电致变色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克服现有技术电致变色纤维因结构复杂而难以长程制备的缺陷,本发明中通过电致变色材料颜色变化实现红外发射率的可控调节。此外,通过定制组装的连续化生产设备实现电致变色纤维的长程制备。
本发明的一种电致变色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由内到外依次包括:金属纤维内电极、ITO层、电解质层、电致变色层、对电极、聚合物保护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未经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5117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