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复位SMA-粘滞减振阻尼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51639.1 | 申请日: | 2020-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634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发明(设计)人: | 陈宇;李长辉;黄信;齐麟;霍海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民航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D19/00 | 分类号: | E01D19/00;F16F9/30;F16F9/32 |
代理公司: |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8 | 代理人: | 庞学欣 |
地址: | 300300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位 sma 粘滞减振 阻尼 | ||
一种自复位SMA‑粘滞减振阻尼器。其包括头部连接耳环、活塞杆、头部封盖、活塞、粘滞阻尼介质、缸体外壁、中部封盖、弹簧压板、SMA弹簧、导向空心杆、尾部封盖和尾部连接耳环;本发明提供的自复位SMA‑粘滞减振阻尼器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1.可以耗散大部分输入振动能量;2.SMA弹簧可以耗散低频或超高频振动能量,同时可以恢复活塞至原来位置以消除残余变形;3.可根据需要通过调节预压弹簧预压力的方法来调整阻尼器刚度;4.安装拆卸简单,易于维修维护。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土木工程减振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复位SMA-粘滞减振阻尼器。
背景技术
在桥梁工程抗震抗风领域中,在桥墩和主梁之间或斜拉桥拉索部位安装减振装置可以有效耗散输入的振动能量,从而减小桥梁的振动反应。目前土木工程领域上已出现的减震装置有粘滞阻尼器、金属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等,其中粘滞阻尼器因其耗能能力强、性能稳定、造价低廉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桥梁的抗震抗风工程中。然而粘滞阻尼器也存在一定缺陷,由于粘滞阻尼器属于速度相关型阻尼器,其在低频或者超高频荷载作用下的耗能减震效果不佳,并且在振动过程结束后粘滞阻尼器活塞不能回到原来安装位置,从而导致结构存在一定残余位移。
形状记忆合金SMA(Shape memory alloys)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智能材料,具有超弹性性能,该材料允许大变形且可自行恢复,在材料变形和恢复过程可消耗输入振动能量,同时研究表明,加载速率对SMA耗能能力的影响不明显,但其缺点是材料整体的耗能能力相对粘滞阻尼器低,所以应用于桥梁工程抗震抗风领域受到一定限制。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复位SMA-粘滞减振阻尼器,该装置可以适应结构在各种频段振动荷载作用下的减振耗能,同时可使结构在振动结束后恢复到原来位置,具有很好的自复位性能。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自复位SMA-粘滞减振阻尼器包括头部连接耳环、活塞杆、头部封盖、活塞、粘滞阻尼介质、缸体外壁、中部封盖、弹簧压板、SMA弹簧、导向空心杆、尾部封盖和尾部连接耳环;其中,所述的头部封盖和尾部封盖分别设置在缸体外壁的头部和尾部端口处,并且头部封盖的中部形成有一个中心孔;中部封盖设置在缸体外壁的中部内部,并且中部也形成有一个中心孔;弹簧压板以能够沿缸体外壁轴向移动的方式设置在缸体外壁内位于尾部封盖和中部封盖之间的空间中,并且外部圆周处形成有一个环形导向孔;活塞杆的一端从外向内依次贯穿头部封盖和中部封盖的中心孔后与弹簧压板的内侧面中心处相连接,另一端连接头部连接耳环;活塞与活塞杆固定连接,其位于头部封盖和中部封盖之间的部位,并且外部圆周处沿轴向形成有一个环形油孔;导向空心杆的中部贯穿设置在弹簧压板的导向孔内,外端连接在尾部封盖的内侧面上;两个SMA弹簧分别套在导向空心杆的两侧部位外部;粘滞阻尼介质充填在缸体外壁内位于头部封盖和中部封盖之间的空间内;尾部连接耳环与缸体外壁的尾部端口相连接。
所述的头部封盖、中部封盖与活塞杆之间分别设有组合密封圈,以防止粘滞阻尼介质从缸体外壁中向外溢出。
所述的活塞和缸体外壁之间设有橡胶密封圈。
所述的两个SMA弹簧的规格相同且对称设置。
本发明提供的自复位SMA-粘滞减振阻尼器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1.可以耗散大部分输入振动能量;2.SMA弹簧可以耗散低频或超高频振动能量,同时可以恢复活塞至原来位置以消除残余变形;3.可根据需要通过调节预压弹簧预压力的方法来调整阻尼器刚度;4.安装拆卸简单,易于维修维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自复位SMA-粘滞减振阻尼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自复位SMA-粘滞减振阻尼器中活塞杆和弹簧压板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自复位SMA-粘滞减振阻尼器中导向空心杆和尾部封盖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民航大学,未经中国民航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5163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心内科护理转运床
- 下一篇:一种紧凑型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