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通信接口的拟态通信方法、通信系统及终端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57034.3 | 申请日: | 2020-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850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0 |
发明(设计)人: | 吕青松;冯志峰;郑清彬;胡海洋;翟英博;王群锋;郭义伟;张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信大网御科技有限公司;珠海高凌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69/16 | 分类号: | H04L69/16;H04L9/40 |
代理公司: | 郑州德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28 | 代理人: | 黄红梅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金***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通信 接口 拟态 方法 系统 终端设备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通信接口的拟态通信方法、通信系统及终端设备,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数据发送端将需要对外传输的数据同时发送至多个异构通信接口进行传输;数据接收端从异构通信接口接收数据发送端传输过来的数据后,对多个异构通信接口传输的数据进行判决输出,并将裁决出的具备威胁信息的异构通信接口发送给反馈调度模块;反馈调度模块接收到威胁信息后,通告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弃用受到威胁的异构通信接口,并上线新的异构通信接口代替被弃用的异构通信接口。本发明针对同一份需要发送的数据,通过多种异构通信接口进行传输,通过裁决器判断通信链路是否正常,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通信接口自身存在的漏洞或者后门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拟态防御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了一种基于通信接口的拟态通信方法、通信系统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2G、3G、4G、5G)、网络通信(千兆网络、万兆网络、40G网络)等正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万物互联的基础是通信的可靠性、稳定性,如何保证终端设备之间通信接口的安全性,对于提高基于通信的应用场景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针对通信接口的安全问题,除了采用链路加密等手段外,目前还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理想的技术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从而提供一种从通信接口层面进行拟态防御、提高通信数据链路安全的一种基于通信接口的拟态通信方法、通信系统及终端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通信接口的拟态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数据发送端将需要对外传输的数据同时发送至多个异构通信接口进行传输;
数据接收端从异构通信接口接收数据发送端传输过来的数据后,对多个异构通信接口传输的数据进行判决输出,并将裁决出的具备威胁信息的异构通信接口发送给反馈调度模块;
反馈调度模块接收到威胁信息后,通告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弃用受到威胁的异构通信接口,并上线新的异构通信接口代替被弃用的异构通信接口。
基于上述,所述异构通信接口包括网络电接口、网络光接口、串口接口、wifi接口中的至少两种。
基于上述,当有N个异构通信接口时,数据发送端选用M(M≤N)个异构通信接口进行数据传输,N-M个异构通信接口作为备用接口供所述反馈调度模块进行调度。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拟态通信系统,包括数据发送端、数据接收端和反馈调度模块,在通信时,执行所述基于通信接口的拟态通信方法的步骤。
基于上述,数据发送端包括顺次电连接的数据发送模块、输入代理模块和多个异构通信接口的发送端,数据发送模块将需要对外传输的数据发送至输入代理模块,输入代理模块将数据同时发送至多个异构通信接口的发送端;
所述数据接收端包括顺次电连接的多个异构通信接口的接收端、裁决器和数据接收模块,所述异构通信接口的接收端与所述异构通信接口的发送端通信互联,从异构通信接口的接收端接收的数据发送至裁决器进行判决后传送至数据接收模块。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设置数据发送/接收端和反馈调度模块;
当本终端设备用于接收其它终端设备的数据时,数据发送/接收端从异构通信接口接收到传输过来的其它终端设备的数据后,对多个异构通信接口传输的数据进行判决输出,并将裁决出的具备威胁信息的异构通信接口发送给反馈调度模块;
反馈调度模块接收到本终端设备的威胁信息后,通告本终端设备的数据发送/接收端和其它终端设备的数据发送/接收端弃用受到威胁的异构通信接口,并上线新的异构通信接口代替被弃用的异构通信接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信大网御科技有限公司;珠海高凌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河南信大网御科技有限公司;珠海高凌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5703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