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重组的伪狂犬病病毒及其疫苗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61997.0 | 申请日: | 2020-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015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2 |
发明(设计)人: | 张强;钱泓;吴有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海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7/01 | 分类号: | C12N7/01;C12N15/869;A61K39/12;A61P31/20;C12R1/93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浩律师事务所 31280 | 代理人: | 贾师英 |
地址: | 312366 浙江省绍兴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重组 狂犬病 病毒 及其 疫苗 组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重组的伪狂犬病病毒,其基因组包含编码非洲猪瘟病毒来源的衣壳蛋白P72、辅助蛋白B602L、外囊膜蛋白CD2V的核苷酸序列。该重组的伪狂犬病病毒能够用于制备活病毒载体疫苗来有效地治疗或预防非洲猪瘟,克服现有的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的缺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疫苗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重组的伪狂犬病病毒rPRV、以及使用该rPRV病毒制备的非洲猪瘟疫苗。
背景技术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其特点是发病过程短,最急性和急性感染死亡率高达100%,临床表现为发热(达40~42℃),心跳加快,呼吸困难,部分咳嗽,眼、鼻有浆液性或粘液性脓性分泌物,皮肤发绀,淋巴结、肾、胃肠粘膜明显出血,非洲猪瘟临床症状与猪瘟症状相似,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中国也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该病最早在1921年于非洲的肯尼亚首次发现,2007年以来,非洲猪瘟在全球多个国家发生、扩散、流行,特别是俄罗斯及其周边地区。2018年,我国已经发现了ASF疫情,带来了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ASFV是一种有囊膜的双链DNA病毒,其基因组是单分子线状双链DNA,全长为约170kb-190kb,中央有125kb左右的保守区,两端为可变区,包含末端反转重复序列。ASFV基因组编码假定膜蛋白、分泌性蛋白、参与核苷酸和核酸代谢(DNA修复)以及蛋白修饰的酶,整个基因组包含151个ORF,可以编码150-200种蛋白质。
ASFV能从被感染猪的血液、组织液、内脏、及其他排泄物中检测出来,低温暗室内存在血液中的病毒可生存六年,室温中可活数周,被病毒感染的血液在55℃加热30分钟或者在60℃加热10分钟,病毒才能被破坏,许多脂溶剂和消毒剂可以将其破坏。
疫苗是预防和治疗ASF的重要手段。目前的ASFV疫苗主要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将ASFV灭活而获得的疫苗。灭活使其失去感染能力,但保留其抗原性。迄今为止,采用多种传统方法制备的ASF灭活疫苗均不能对强毒攻击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包括病毒接种肺泡巨噬细胞以及感染脾组织后匀浆制备的灭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是指用减毒的ASFV毒株的活病毒制备的疫苗。减毒的ASFV毒株包括:传代减毒毒株、天然减毒毒株和重组减毒毒株。传代减毒毒株是指ASFV在猪骨髓来源细胞、Vero和COS-1等细胞系传代的过程中致病力逐渐下降而获得的毒株。例如,利用分离株ASFV-G在Vero细胞中进行传代培养,病毒毒力逐渐衰减,在传至第110代时完全丧失。然而,家猪接种传代减毒的ASFV-G毒株后并未获得相应保护力,以抵抗亲本病毒的攻击。此外,有报道接种传代减毒的ASFV毒株,家猪呈现出肺炎、流产和死亡等副作用,以及呈现ASF慢性感染临床症状。天然减毒毒株是指天然存在的减毒毒株,例如ASFV OURT88/3或NH/P68毒株。然而,天然减毒毒株免疫动物后可造成诸多副作用,包括肺炎、流产、死亡等。例如,以NH/P68毒株免疫后,25%~47%的猪呈现慢性感染;以OURT88/3免疫后,可导致发热、关节肿胀等症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海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海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6199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