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配岩改性沥青混合料添加剂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63033.X | 申请日: | 2020-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491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盘力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路冠科技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95/00 | 分类号: | C08L95/00;C08L23/06;C08L23/12;C08L23/30;C08L23/26;C08L5/08;C08K3/32;C04B26/26 |
代理公司: | 南宁东之智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5128 | 代理人: | 戴燕桃;汪治兴 |
地址: | 530000 广西壮族自治***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配岩 改性沥青 混合 添加剂 | ||
1.一种复配岩改性沥青混合料添加剂,其特征在于,
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配制而成:岩沥青60-90份、有机高分子聚合物15-25份、多聚磷酸3-8份、水溶性壳聚糖1-3份、色母料2-7份,所述有机高分子聚合物为聚乙烯或聚丙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配岩改性沥青混合料添加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有机高分子聚合物为改性后的聚乙烯或聚丙烯,具体由第一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和第二有机高分子聚合物按照重量比1-3:2-6混合制成;
所述第一有机高分子聚合物的制备方法为:将小分子量的聚乙烯/聚丙烯粉料浸泡在10-15倍重量的2~5wt%的强酸水溶液中并加入至反应釜中,再投入2-3倍重量份的高锰酸钾、0.01-0.02重量份的硝基化合物和0.005-0.009重量份的茂金属催化剂,搅拌均匀,关闭反应釜进行反应,控制反应温度为95-100℃,压力为2×105~3×105Pa,反应时间为20-30h,反应完成后过滤,气流干燥机干燥,得第一有机高分子聚合物;
所述第二有机高分子聚合物的制备方法为:将第一有机高分子聚合物浸泡在10-15倍重量的1~3wt%的强碱水溶液中加入至反应釜中,再投入0.001-0.005重量份的镍催化剂和0.001-0.005重量份的三乙胺,搅拌均匀,关闭反应釜并向反应釜中通入2Mpa-5Mpa的氢气,控制反应温度为80-90℃,反应至不吸氢时,反应完成,过滤,气流干燥机干燥,得第二有机高分子聚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配岩改性沥青混合料添加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有机高分子聚合物由第一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和第二有机高分子聚合物按照重量比1:2混合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配岩改性沥青混合料添加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岩沥青,天然沥青含量>30%,软化点>80℃,碳酸钙>30wt%,闪点温度>250℃,加热损失<2.0%,含水量<2%,颗粒最大粒径<1.5毫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配岩改性沥青混合料添加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溶性壳聚糖,脱乙酰度>80%,分子量≥100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配岩改性沥青混合料添加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聚磷酸,聚合度为50-100,颗粒最大粒径<1000nm。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复配岩改性沥青混合料添加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按重量份称取岩沥青、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多聚磷酸、壳聚糖、色母料,将岩沥青破碎、加热到30-35℃干燥后过筛,控制岩沥青颗粒最大粒径小于1.0毫米;
S2.将壳聚糖与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先混合均匀,放置2min以上,然后再与多聚磷酸和色母料混合,得改性辅料;
S3.将步骤S1处理后的岩沥青与步骤S2获得的改性辅料搅拌,混合均匀,即得到所述复配岩改性沥青混合料添加剂。
8.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复配岩改性沥青混合料添加剂在制备沥青混合料方面的应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集料加热至180-190℃;
(2)将基质沥青加热至145-155℃;
(3)将沥青混合料拌和容器加热至150-170℃;
(4)将加热至180-190℃的集料加入沥青混合料拌和容器干拌30-120s;
(5)将用量为沥青混合料质量1-2%的复配岩改性沥青混合料添加剂加入到沥青混合料拌和容器中,干拌60-240s;
(6)将加热至145-155℃的基质沥青定量加入沥青混合料拌和容器搅拌80-300s,油石比控制在3.5-5%;
(7)将矿粉加入沥青混合料拌和容器拌和80-240s,拌和过程保持温度为150-170℃,得沥青混合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路冠科技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广西路冠科技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63033.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