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为车辆中的布线提供接触的触头载体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67835.8 | 申请日: | 2020-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170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2 |
发明(设计)人: | C.巴克;M.韦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连德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74 | 分类号: | H01R13/74;H01R13/73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陈曦 |
地址: | 德国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中的 布线 提供 接触 载体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头载体,用于为车辆中的布线提供接触,包括:载体本体,用于接收多个触头;至少一个紧固元件,用于将载体本体紧固至载体元件;紧固元件包括:第一夹紧元件,连接至载体本体;第二夹紧元件,以可位移的方式形成在载体本体上且与第一夹紧元件相对,以及锁定装置,用于将第二夹紧元件相对于第一夹紧元件锁定在位,其中通过第二夹紧元件相对于第一夹紧元件的相对运动,第一夹紧元件和第二夹紧元件之间的距离可变化,且其中第一夹紧元件和第二夹紧元件通过锁定装置形成为在可布置在第一夹紧元件和第二夹紧元件之间的载体元件上施加夹紧力,以保持所述载体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中的布线的触头载体。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已知在公共的触头载体上组合多个电触头,以便为例如在车辆的线束中的多个电气部件进行布线。以这种方式,仅通过一个部件就可以在最小的空间内获得多个电触头和电连接。
触头载体被用于许多技术领域,例如车辆技术。在这种情况下,触头载体安装在车辆内部的广泛位置,并用于为车辆的各个部件进行布线。为了固定线束,通常将触头载体安装在车辆内部的框架结构或壳体结构上的各个位置。这样的前提条件是要安装的触头载体能够附接到不同厚度的不同部件。通常,通过采用适当的补偿元件(例如垫片)来补偿不同的壁厚。然而,这样的解决方案可能会导致附接不充分,并且在适用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在车辆运行时释放触头载体。
本发明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触头载体,该触头载体能够补偿壁厚并且可以安装在不同壁厚的载体元件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问题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触头载体来解决。有利的配置是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触头载体,用于为车辆中的布线提供接触,该触头载体包括:载体本体,用于接收多个触头;至少一个紧固元件,用于将载体本体紧固至载体元件;紧固元件包括:第一夹紧元件,连接至载体本体;第二夹紧元件,以可位移的方式形成在载体本体上且与第一夹紧元件相对,以及锁定装置,用于将第二夹紧元件相对于第一夹紧元件锁定在位,其中,通过第二夹紧元件相对于第一夹紧元件的相对运动,第一夹紧元件和第二夹紧元件之间的距离可变化,且其中第一夹紧元件和第二夹紧元件通过锁定装置形成为在可布置在第一夹紧元件和第二夹紧元件之间的载体元件上施加夹紧力,以保持所述载体元件。
这带来了技术优势,即可以提供一种触头载体,该触头支架可以补偿具有不同壁厚的车辆中的各种载体元件的壁厚。
通过可位移的第二夹紧元件,触头载体能够成功地补偿车辆中的各种载体元件的壁厚的差异,使得触头载体可以通过紧固元件以固定的方式紧固至不同壁厚的载体元件。不同壁厚的载体元件可以牢固地夹紧在由第一夹紧元件限定的第一夹紧平面和由第二夹紧元件限定的第二夹紧平面之间,且触头载体从而可以牢固地紧固至对应的载体元件。
在具有可位移的第二夹紧元件的触头载体的情况下,可以省去用于补偿不同载体元件的不同壁厚的附加元件,例如垫片。由第一夹紧元件和第二夹紧元件产生的夹紧力足以将对应的载体元件保持在第一夹紧平面和第二夹紧平面之间,从而将触头载体紧固到对应的载体元件。通过锁定装置,第二夹紧元件可以相对于第一夹紧元件锁定在位,因此,通过第二夹紧元件的锁定,可以提供将载体元件保持在第一夹紧平面和第二夹紧平面之间的夹紧力。
因此,为了将触头载体紧固至载体元件,以下就足够了:将对应的载体元件引入由第一夹紧元件限定的第一夹紧平面和由第二夹紧元件限定的第二夹紧平面之间的空间,以使第二夹紧元件在框架部分的方向上移动并在载体元件的表面与第二夹紧元件的第二夹紧壁的表面之间产生接触。第二夹紧平面由第二夹紧元件的第二夹紧壁限定。通过锁定装置,第二夹紧元件可以锁定在该位置,且可以产生夹紧力,该夹紧力经由第一夹紧元件和第二夹紧元件作用在布置在它们之间的载体元件上。因此,载体元件被保持在第一夹紧元件和第二夹紧元件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连德国有限公司,未经泰连德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6783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