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滑行能量回收方法及系统、电动汽车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76462.0 | 申请日: | 2020-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237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3 |
发明(设计)人: | 刘隆;杨春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能(广州)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3/00 | 分类号: | B60L3/00;B60L50/6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邵泳城 |
地址: | 51070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滑行 能量 回收 方法 系统 电动汽车 计算机 可读 存储 介质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滑行能量回收方法。包括:在电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判断电动汽车是否满足滑行能量回收的触发条件;在电动汽车满足滑行能量回收的触发条件时,判断动力电池是否允许充电;在动力电池允许充电时,控制接触器与动力电池导通,以将电动汽车的滑行动能转化为电能存储到动力电池中;和在动力电池不允许充电时,控制接触器与动力电池断开,并控制前电机与后电机中的一个进入能量回收模式以回收能量,另一个进行弱磁处理以消耗通过前电机或后电机回收的能量。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滑行能量回收系统、电动汽车及计算机可读储存介质,在电动汽车触发滑行能量回收的条件时,使电动汽车能够回收滑行能量给电池充电或用于耗电器件的供电。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滑行能量回收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滑行能量回收方法、滑行能量回收系统、电动汽车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由于其自身的硬件结构、能耗和续航里程方面的需求等,通常会被设计带有滑行能量回收的功能。当激活滑行能量回收功能后,电动汽车通过电机将车辆滑动的动能转化为电能并存储入动力电池中,以此来有效的降低能耗以及提升车辆的续航里程。然而,在当前动力电池的荷电状态高于一定的阈值时,继续将车辆滑动的动能转化为电能并存储入动力电池可能会引发电池故障。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滑行能量回收方法、滑行能量回收系统、电动汽车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滑行能量回收方法包括:在电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判断电动汽车是否满足滑行能量回收的触发条件;在电动汽车满足滑行能量回收的触发条件时,判断动力电池是否允许充电;在动力电池允许充电时,控制接触器与动力电池导通,以将电动汽车的滑行动能转化为电能存储到动力电池中;和在动力电池不允许充电时,控制接触器与动力电池断开,并控制前电机与后电机中的一个进入能量回收模式以回收能量,另一个进行弱磁处理以消耗通过前电机或后电机回收的能量。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滑行能量回收系统包括接触器、动力电池、前电机、后电机、及一个或多个控制器;一个或多个控制器用于:在电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判断电动汽车是否满足滑行能量回收的触发条件;在电动汽车满足滑行能量回收的触发条件时,判断动力电池是否允许充电;在动力电池允许充电时,控制接触器与动力电池导通,以将电动汽车的滑行动能转化为电能存储到动力电池中;和在动力电池不允许充电时,控制接触器与动力电池断开,并控制前电机与后电机中的一个进入能量回收模式以回收能量,另一个进行弱磁处理以消耗通过前电机或后电机回收的能量。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含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实现如下滑行能量回收方法:在电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判断电动汽车是否满足滑行能量回收的触发条件;在电动汽车满足滑行能量回收的触发条件时,判断动力电池是否允许充电;在动力电池允许充电时,控制接触器与动力电池导通,以将电动汽车的滑行动能转化为电能存储到动力电池中;和在动力电池不允许充电时,控制接触器与动力电池断开,并控制前电机与后电机中的一个进入能量回收模式以回收能量,另一个进行弱磁处理以消耗通过前电机或后电机回收的能量。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滑行能量回收方法、滑行能量回收系统、电动汽车和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在需要时选择前电机或后电机进行弱磁或进入能量回收模式,通过前电机或后电机中的一个进行弱磁来消耗掉另一个处于回收模式的电机产生的电能,并且适时的控制接触区与动力电池断开,以确保在动力电池不允许充电时,不会有电流进入动力电池内,并持续判断是否重新满足导通动力电池与接触器的条件,以适时的重新接入动力电池,且在一些情况下能够减少制动系统的介入,大幅减少了滑行能量回收功能所导致的故障以及制动系统长期介入时导致的过热失效概率,同时保障了动力电池的健康以及使用寿命。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能(广州)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宝能(广州)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7646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