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发单收镜激光雷达的多面镜扫描控制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90858.0 | 申请日: | 2020-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835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发明(设计)人: | 辛宇亮;潘文武;周文超;游安清;窦延娟;王国亮;李光;张生帅;田俊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S7/481 | 分类号: | G01S7/481;G01S7/484;G01S17/02;G05B19/042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陈法君 |
地址: | 621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发 单收镜 激光雷达 多面 扫描 控制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发单收镜激光雷达的多面镜扫描控制系统,所述多面镜扫描控制系统至少包括:FPGA主端、FPGA从端、编码器、驱动电路、多面镜、驱动控制部、光电转换模块、放大整形模块和若干激光器,所述编码器、驱动电路、驱动控制部和放大整形模块分别与所述FPGA从端相连,通过本发明激光雷霆控制系统的结构设置,完成了将多路激光发射通道转化为一个激光接发射光路。避免了传统设备中的激光发射持续工作困难的问题,本发明采用同波长多路光源汇入一入射通道轮流发射,即是,通过四合一发射、单一接受的光路设计实现方法,在相同行进速度下可大大提高测量密度,而整个系统增加负担却很少,提高了设备的扫描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雷达测绘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发单收镜激光雷达的多面镜扫描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激光雷达,是以发射激光束探测目标的位置、速度等特征量的雷达系统。其工作原理是向目标发射探测信号(激光束),然后将接收到的从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目标回波)与发射信号进行比较,作适当处理后,就可获得目标的有关信息,如目标距离、方位、高度、速度、姿态、甚至形状等参数,从而对飞机、导弹等目标进行探测、跟踪和识别。它由激光发射机、光学接收机、转台和信息处理系统等组成,激光器将电脉冲变成光脉冲发射出去,光接收机再把从目标反射回来的光脉冲还原成电脉冲,送到显示器。
对于像地理测绘等方面的应用对激光测距的要求,脉冲式激光测距技术因其测量距离远,速度快等优点,成为首选方案。脉冲式激光测距的本质是测量发射波与反射波之间的时间间隔。但因时间间隔测量技术等因素的限制,这种脉冲式激光测距的精度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提供了一种多发单收镜激光雷达的多面镜扫描控制方法,本发明采用同波长多路光源汇入一入射通道轮流发射,相同行进速度下可大大提高测量密度,而整个系统增加负担却很少。
本发明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多发单收镜激光雷达的多面镜扫描控制系统,所述多面镜扫描控制系统至少包括:FPGA主端、FPGA从端、编码器、驱动电路、多面镜、驱动控制部、光电转换模块、放大整形模块和若干激光器,所述编码器、驱动电路、驱动控制部和放大整形模块分别与所述FPGA从端相连;所述编码器设置于所述多面镜之上,与多面镜联动,实现多面镜转动位置和角度数据的测量,并将测得的扫描时刻的角度数据发送至FPGA从端;所述驱动电路还与所述多面镜的驱动单元相连,用于实现多面镜旋转控制;所述驱动控制部还与所述激光器相连,用于实现激光器的激光发射的时序和间隔控制;各激光器经光路转换将多路入射光源合成一个入射通道后,将光路导向多面镜,并由所述多面镜将激光导向扫描目标;所述光电转换模块接收经目标反射的光回波,并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发送至放大整形模块,由所述放大整形模块将回光时间信息发送至FPGA从端;且所述FGPA从端基于激光发射时间和回光时间,完成回光时间间隔数据测量;所述FPGA主端基于FPGA从端发送的编码器扫描时刻的角度数据,配合回光时间间隔数据,完成扫描路线上的地理信息计算。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编码器固定设置于多面镜的转轴之上,并随多面镜一起转动。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多面镜的反射面包括但不限于为四个反射面或六个反射面。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多面镜扫描控制系统还包括GPS模块,所述GPS模块与所述FPGA从端相连,用于实现GPS时间信息采集。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多面镜扫描控制系统还包括惯导模块,所述惯导模块与所述FPGA从端相连,用于实现惯导数据的采集。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多面镜扫描控制系统还包括ADC回波采样模块,所述ADC回波采样模块分别与放大整形模块和FPGA从端相连,用于实现回波强度数据采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9085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