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热轧高强度棒材的气雾冷却环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94720.8 | 申请日: | 2020-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907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0 |
发明(设计)人: | 王卫卫;肖金福;白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钢铁研究总院 |
主分类号: | B21B45/02 | 分类号: | B21B4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谊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7 | 代理人: | 刘月娥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热轧 强度 冷却 | ||
一种用于热轧高强度棒材的气雾冷却环,属于轧钢技术领域。包括安装底座、进气口、进水口、环形气分配箱、环形水分配箱、混合腔、气雾出口一、气雾出口二、检修孔、T型螺栓孔、固定螺栓、O型密封垫片、防护板。该气雾冷却环的喷嘴以分组分段的方式安装和应用于热轧高强度棒材机组的气雾冷却装置内,有效提高了热轧棒材的换热效率,并有效控制了热轧棒材的冷却速度,在显著提高了热轧棒材强度的同时,不仅避免了棒材截面内表层马氏体环的形成和表面红锈的生成,也可以抑制高碳钢碳化物的析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轧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热轧高强度棒材的气雾冷却环,适用于热轧棒材的环状气雾冷却喷嘴。
背景技术
我国的热轧棒材在过去20年里一直采用穿水冷却和水箱冷却方法,在提高强度的同时,不可避免地给热轧棒材带来马氏体环、表面易产生红锈、碳化物无法精确控制析出等问题。为提高热轧棒材冷却效率、提高棒材强度和改善网状和带状碳化物析出的同时,有效地控制冷却速度和淬火马氏体相变,需要开发一种对热轧棒材在终轧温度(800-1050℃)条件下,既具有足够的冷却能力和冷却速度,又便于精确控制冷却长度的方法和装置。水雾冷却方法是通过水和气体(空气或氮气)混合,其水量较大,又便于单独或者分组分段地灵活布置和组装等特点,具有很宽的冷却速度范围,但是,水雾喷嘴在提高冷却效率方面由于水量较大,气水流量比(或简称气水比)控制在30~5,且设计的水雾冷却喷嘴大多是单体的喷嘴,多采用内部混合腔来实现雾化。因此导致管路复杂且混合腔设计困难,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而气雾冷却喷嘴区别于水雾冷却喷嘴,主要在于气量大于水量,气水流量比(或简称气水比)控制范围宽,在100~10可随意调节,能够按照棒材的CCT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特征和控制冷却工艺参数的要求,有效而准确地控制热轧棒材的冷却速度,获得所需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热轧高强度棒材的气雾冷却环,解决了现有各类水雾喷嘴不能满足热轧高强度棒材对高效率冷却功能要求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发明的喷嘴以分组分段的方式安装和应用于热轧高强度棒材机组的气雾冷却装置内,有效提高了热轧棒材的换热效率,并有效控制了热轧棒材的冷却速度,在显著提高了热轧棒材强度的同时,不仅避免了棒材截面内表层马氏体环的形成和表面红锈的生成,也可以抑制高碳钢碳化物的析出。
本发明包括安装底座1、进气口2、进水口3、环形气分配箱4、环形水分配箱5、混合腔6、气雾出口一7、气雾出口二8、检修孔9、T型螺栓孔10、固定螺栓11、O型密封垫片12、防护板13;安装底座1上部设有进气口2,和环形气分配箱4连接后,通过混合腔6内的进气孔进入混合腔6,安装底座1上部设有的进水口3,和环形水分配箱5连接后,通过混合腔6内的进水孔进入混合腔6,均匀混合后通过安装底座1下部设有的气雾出口一7,气雾出口二8;以角度90°~30°和0.01~0.7MPa压力喷射出去;混合腔6上有检修孔9,外面设置防护板13,固定螺栓11和O型密封垫片12通过T型螺栓孔10把安装底座1固定到设备气路和水路管道上。
本发明的气雾冷却环在供水和供气条件达到所需的水压、水量、气压、气量范围内,在热轧棒材终轧温度的高温区内(1050~700℃)瞬时发生汽化,并带走大量的汽化相变潜热,使热轧棒材获得高效率的气雾冷却。
该气雾冷却环的喷口采用直喷扇型和斜喷扇型(角度90°~30°)双叠加的喷嘴截面,使射流形成固定的扁平形状,一方面垂直直喷扇型均匀覆盖了整个棒材断面,另一方面斜喷扇型提高了扇形水雾沿热态棒材轧向的覆盖长度,不仅可以降低因气水混合雾化导致的射流在空气中的衰减和逃逸,使射流集中于热态棒材的弧形表面,最大限度的利用气水雾化射流,而且冷却效果更加均匀。进而使热轧态棒材获得良好的稳定的快速冷却曲线。
该气雾冷却环的检修孔9为螺旋式检修孔,采用的螺旋式检修孔,便于快速维护和检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钢铁研究总院,未经钢铁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9472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