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异物检测方法、装置、系统及电子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01216.6 | 申请日: | 2020-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757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袁李君;褚维戈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新能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124 | 分类号: | B60L53/124;H02J50/60;H02J50/10;H02J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罗啸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西丽***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线 充电 系统 异物 检测 方法 装置 电子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异物检测方法、装置、系统及电子设备,涉及电动汽车领域,该方法包括:当所述无线充电系统工作时,获取当前目标检测时段内所述检测线圈的电磁感应值,所述电磁感应值包括电磁感应电压值和/或电磁感应电流值;将所述当前目标检测时段内所述检测线圈的电磁感应值与前一目标检测时段内所述检测线圈的电磁感应值进行比对;当比对结果满足第一异物判定条件,判定所述无线充电系统的电磁感应区域存在异物。本发明通过将无线充电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的电磁感应值作为异物检测的比对值,提高了对无线充电系统异物检测的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异物检测方法、装置、系统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是通过电磁感应等技术,在充电设备和被充电设备之间的空气中传输电能,从而为被充电设备的电池进行充电的技术。由于无线充电相对于有线充电来说具有不易漏电、全自动操作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充电技术中。现有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方式为电动汽车上安装有接收线圈,无线充电系统的停车位上安装有发射线圈,发射线圈发射的高频磁场能够通过电磁感应方式被接收线圈接收,进而被接收线圈转换为电能,从而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达到为电动汽车进行无线充电的目的。
现有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方式,在无线充电过程中位于无线充电系统停车位上的发射线圈可能会掉落如硬币、铁片等在交变磁场中可产生热量的异物。由于在无线充电过程中,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具有很强的交变磁场,若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存在导体异物,则导体异物会产生感应电动势,不仅造成了较大的功率损耗,而且感应电动势将会使导体异物的温度上升,严重时可能引发火灾,对无线充电系统的安全性造成影响。
相关技术中,电动汽车在无线充电过程中,异物检测方式为在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新增检测线圈,当产生高频磁场,位于磁场中的检测线圈两端产生感应电压,当有异物存在时,高频磁场会在异物中产生涡流效应,同时反过来影响穿过检测线圈的磁场分布,检测线圈的感应电压发生变化,通过将电压变化与预置电压变化阈值进行比对可以检测异物的存在。
但由于现有无线充电系统中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相对位置受到电动汽车停车位置的影响,使得电动汽车上安装的接收线圈与发射线圈之间的高频磁场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检测线圈两端产生的感应电压;同时充电时长会导致检测线圈的温度变化,同样也会影响检测线圈两端产生的感应电压。这些变化对检测结果存在很大影响,而又不能事先确定。因此将电压变化与预置电压变化阈值进行比对的方式不能准确检测磁场中是否存在异物,容易因为所处磁场的变化和温度等因素影响而造成误检测。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对无线充电系统在充电过程中的异物检测方式准确性差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异物检测方法、装置、系统及电子设备。
根据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异物检测方法,所述无线充电系统的电磁感应区域设置有至少一个检测线圈,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当所述无线充电系统工作时,获取当前目标检测时段内所述检测线圈的电磁感应值,所述电磁感应值包括电磁感应电压值和/或电磁感应电流值;将所述当前目标检测时段内所述检测线圈的电磁感应值与前一目标检测时段内所述检测线圈的电磁感应值进行比对;当比对结果满足第一异物判定条件,判定所述无线充电系统的电磁感应区域存在异物。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当所述比对结果不满足所述第一异物判定条件,重复所述获取当前目标检测时段内所述检测线圈的电磁感应值到将所述当前目标检测时段内所述检测线圈的电磁感应值与前一目标检测时段内所述检测线圈的电磁感应值进行比对的步骤。
可选地,所述获取当前目标检测时段内所述检测线圈的电磁感应值,包括:对目标检测时段内采集到的多个电磁感应值进行滤波处理,将滤波处理后得到的电磁感应值作为目标检测时段内检测线圈的电磁感应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新能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兴新能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0121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