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飞机尾橇的缓冲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01625.6 | 申请日: | 2020-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285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2 |
发明(设计)人: | 吴晓宇;晁灿;张璞;张恒康;沈强;谭临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16F9/084 | 分类号: | F16F9/084;F16F9/3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易咏梅;蔡勇 |
地址: | 20012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飞机 缓冲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飞机尾橇的缓冲器,其包括外筒、第一内套筒、第二内套筒、弹性膜以及活塞。第一内套筒、第二内套筒沿径向由内至外地设置在外筒的空腔中。第一内套筒、第二内套筒的壁面上分别形成有多个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弹性膜设置于第二内套筒和外筒之间,并且在弹性膜和外筒的内壁之间形成填充有高压气体的气室。活塞在外界压力的作用下对液压流体加压,从而促使液压流体通过各内套筒上的通孔进入位于弹性膜和第二内套筒之间的第二液压腔。根据本发明的缓冲器能够使减轻飞机机体受到的撞击载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飞机构造与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飞机尾橇的缓冲器。
背景技术
飞机在执行最小离地速度试验时,尾部存在触地的风险。为此,飞机的尾部通常设有尾橇。飞机离地时,飞机尾部的尾橇触地,由此吸收并耗散飞机抬头角度过大引起的飞机尾部与地面碰撞所产生的撞击能量。
图1示出了常见的飞机尾橇装置,其包括缓冲器、摇臂、摩擦块等组件。缓冲器包括外筒、活塞杆等。外筒下端与摇臂铰接,并且内部底座设有变截面油针。活塞杆为中空结构,其朝向外筒的端面上设有与变截面油针配合的油孔。活塞杆上与外筒相背的一端设有单耳接头。尾橇装置的两端分别通过摇臂、单耳接头铰接在机体结构上。
参见图2,尾橇的缓冲装置为单腔变截面油气式缓冲器,飞机尾部与地面碰撞所产生的撞击、摩擦产生的能量主要由其吸收。飞机离地后,摇臂在与缓冲器连接的一端置有朝向地面的摩擦块,摩擦块与地面碰撞促使外筒带动变截面油针上移。随着缓冲器的压缩,外筒底座上的变截面油针穿过活塞杆上的定油孔,将油液从外筒挤压入活塞杆中。变截面油针和定油孔的配合作用使得缓冲器定油孔形成为变油孔的功能,从而给尾橇提供合适的油液阻尼并耗散能量。在油液进入活塞杆的过程中,活塞杆中的气体同时被压缩,这也可以吸收一部分能量。
根据以上可知,变截面油气式缓冲器由于具有气腔,使得活塞杆可以自动回弹,然而,这会导致缓冲器的行程不可控,且由于其内置变截面油针,对内部空间要求较高。
发明内容
针对尾橇缓冲器的上述现状,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飞机尾橇的缓冲器,其能够高效吸收并耗散飞机抬头角度过大而引起的飞机尾部与地面之间发生碰撞而产生的撞击能量。
该目的通过本发明以下形式的设备来实现。其中,所述缓冲器包括外筒、第一内套筒、第二内套筒、弹性膜以及活塞。其中所述外筒的内部限定空腔。所述第一内套筒设置于所述空腔中,并且包括其内填充有液压流体的第一液压腔,所述第一内套筒的壁面上形成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内套筒设置于所述空腔内且位于所述第一内套筒和所述外筒之间,所述第二内套筒的壁面上形成有多个第二通孔。所述弹性膜设置于所述第二内套筒和所述外筒之间,并且在所述弹性膜和所述外筒的内壁之间形成填充有高压气体的气室。所述活塞的一端能够在外界压力的作用下伸入所述第一内套筒的第一液压腔以对所述液压流体加压,从而促使所述液压流体依次通过第一通孔、第二通孔进入位于所述弹性膜和所述第二内套筒之间的第二液压腔。
将内套筒设置为多层的方案有助于降低高压液压流体的流速。这使得缓冲器满足缓冲的作用,同时避免油液以较高速度地喷向弹性膜而使其受损。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沿所述缓冲器的径向方向,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彼此错位。由第一通孔流出的液压流体冲向第二内套筒的内壁面,第二内套筒对液压流体起到降速迟滞的作用。得益于错位设置的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二内套筒能够避免高速液压流体直接冲击弹性膜。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缓冲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内套筒和所述第一内套筒之间的第三内套筒,并且所述第三内套筒的壁面上形成有多个横截面不小于所述第一通孔的横截面的第三通孔,从而便于将液压流体分散。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通孔、第三通孔被布置成使得所述液压流体能够沿所述第一内套筒的径向流动。借助于第三通孔的导向作用,液压流体能够分散、均匀地流向位于第三通孔下游的各个第二通孔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未经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0162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快速接头
- 下一篇:一种光学产生微波信号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