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冷压缩机新型吸气消音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04085.7 | 申请日: | 2020-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103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3 |
发明(设计)人: | 王国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大众机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B39/00 | 分类号: | F04B39/00;F04B39/16 |
代理公司: |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113 | 代理人: | 朱伟军 |
地址: | 215513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冷 压缩机 新型 吸气 消音器 | ||
一种制冷压缩机新型吸气消音器,包括壳体,下部一侧延伸有壳体吸气管、上表面围绕壳体的四周构成有壳体焊接嵌边;壳盖,其上构成有壳盖出气管,壳盖出气管的上端朝着远离壳盖的方向向上伸展、下端伸展到壳盖朝向下的一侧并构成有壳盖出气管连通器配合座,壳盖朝向下的一侧构成有壳体焊接嵌边配合槽,壳体焊接嵌边嵌入壳体焊接嵌边配合槽内且与壳盖固定;连通器,插置在壳体消音腔内,连通器的下端与壳体吸气管对应、上端与壳盖出气管连通器配合座配接;过滤部件,特点:过滤部件直接构成于连通器的上端;壳体焊接嵌边的顶表面与壳体焊接嵌边配合槽的槽腔底壁之间保持有间隙。减少制作用的模具数量,提高制作效率;避免使用中损及制冷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制冷压缩机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制冷压缩机新型吸气消音器。
背景技术
如业界所知,往复全封闭式制冷压缩机通常会在其内部安装一个吸气消音器,制冷压缩机工作时气缸通过吸气消音器吸入制冷剂气体,由吸气消音器既起到减弱压缩机内部发热时对制冷剂的加热作用,又起到降低制冷剂气体流动过程中由压力脉动导致的噪声和振动,从而有助于降低压缩机的运行噪声,同时能够有效地提高压缩机的工作效率,即提高制冷压缩机的能效比(COP)。由此可知,吸气消音器是目前往复全封闭式制冷压缩机的必不可少的并且是较为重要的配件之一。
正是由于吸气消音器具有前述的积极作用,因此始终受到业界的关注,作为制冷压缩机吸气消音器的结构体系主要包括壳体、壳盖、吸气口和排气口,并且这种结构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可大量见诸。其中:有助于改善壳盖与壳体之间的密封性、可装配性和配合效果的专利如CN2663663Y(消音器壳体)、CN2705629Y(消音器)、CN101487461B(制冷压缩机吸气消音器的壳盖与壳体的配合结构)、CN101545472B(制冷压缩机吸气消音器)、CN101545473B(制冷压缩机用的吸气消音器)和CN201386641Y(制冷压缩机吸气消音器),等等;有利于增进消音效果即降低乃至消除吸气噪音以及降低吸气阻力的专利如CN2886124Y(制冷压缩机用半直接吸气消音器)、CN201165957Y(制冷压缩机用吸气消音器)、CN201306287Y(全封闭制冷压缩机吸气消音器)、CN102720653B(压缩机吸气消音器)、CN102720654B(制冷压缩机的吸气消音器)和CN102720655B(制冷压缩机吸气消音器),等等。
延长吸气管(即连通器,以下同)的路径对于降低制冷压缩机的吸气噪声、改善消音效果具有积极意义,并且成为了业界的共识,但同时会对制冷压缩机的COP产生影响而受到业界的关注。因为目前延长吸气管的路径的首选的技术措施普遍是将吸气管设计成曲折多变的形态,而之所以将吸气管设计成曲折多变之形态,是因为受到壳体体积的制约,即受到壳体腔空间的制约。由此可知,以牺牲制冷压缩机的COP为代价换取期望的消音效果的得往往会大于失。
除前述发明专利授权公告号CN102720653B、CN102720654B和CN102720655B外,CN100585178C(压缩机用吸气消音器)、CN203962329U(吸气消音器和具有其的压缩机)以及CN205036527U(模块化的制冷压缩机吸气消音器)等等,可谓在延长吸气管的路径与避免对制冷压缩机的COP产生影响这两者之间找到了合理的平衡点,因此类似于此类结构的制冷压缩机吸气消音器颇受业界欢迎。
通过对并非限于上面例举的专利文献的阅读可知:制冷压缩机吸气消音器的消音器壳体与壳盖两者的装配方式有搭扣配合式、塑封配合式和焊接配合式。搭扣配合式的安装工艺相对简单,但是密封效果相对欠佳(如CN100585178C),对降噪效果产生的影响较大;塑封配合式的密封效果好,但生产工序即装配工序增多,不仅耗材增加,而且需要额外增加一套模具,不利于生产成本的控制;焊接配合式同样具有优异的密封效果并且不会象塑封配合式那样会改变壳体以及壳盖的原有尺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大众机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常熟大众机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0408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