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鼠伤寒沙门氏菌噬菌体T156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12852.9 | 申请日: | 2020-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447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07 |
发明(设计)人: | 王小红;丁一峰;李亚萌;黄晨曦;王佳;李俊杰;张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7/00 | 分类号: | C12N7/00;A01N63/40;A01P1/00;C12R1/92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刘琳;冯超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伤寒 沙门氏菌 噬菌体 t156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鼠伤寒沙门氏菌噬菌体T156及其应用,该噬菌体为宽谱型且能够裂解沙门氏菌及其耐药菌株,经鉴定为有尾噬菌体目长尾噬菌体科,噬菌体T156在pH 3‑12,温度30‑50℃之间效价稳定。利用本发明提供的噬菌体可以有效控制食品样品中的鼠伤寒沙门氏菌ATCC 13311,与抗生素和化学防腐剂相比较,具有特异性高、无残留和安全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安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鼠伤寒沙门氏菌噬菌体T156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食源性疾病是摄入由微生物、有毒化学物质或其他有害物质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疾病,近年来食源性疾病已经逐渐成为全球食品安全的首要问题,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并且危害公共健康。
沙门氏菌是全球范围内导致食源性疾病的最普遍的原因之一,位居食源性病原菌世界首位,在很多发达国家食品安全问题屡屡发生。沙门氏菌感染可分为4类:肠炎型、伤寒型、败血症型和局部化脓性感染,潜伏期为4-48h,人感染沙门氏菌后,前期会出现食欲不振、呕吐、腹泻、大便稀样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菌血症和全身感染,乃至死亡。沙门氏菌血清型众多,迄今为止全世界已发现2600多种血清型。其中,临床中最常被分离的血清型为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和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统计资料表明,美国每年有沙门氏菌感染者达120万例,其中有超过23000例住院治疗,由沙门氏菌造成的死亡人数达450例。
我国致力于改善和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如针对终端产品的重点抽查,但对食源性疾病的基础设施和监管能力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这些问题使得我们不得不寻找针对食源性致病菌更加安全高效且无污染的防控手段。最初人们使用抗生素治疗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感染,但随着抗生素的滥用、错用,导致沙门氏菌产生耐药和交叉耐药的现象。长期以来,抗生素预防疾病的治疗效果大大降低,危害到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
噬菌体是一类细菌性病毒,其中裂解性噬菌体在感染宿主菌后能快速复制增殖,并最终破裂菌体细胞从而达到抗菌效果。与传统的抗生素相比,噬菌体治疗具有特异性强、自我复制增殖、安全无残留以及来源丰富等优势,因此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抗生素替代物。但噬菌体往往对不利的环境敏感,如酸性环境、加工条件、储存和配送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微囊化技术常用于活性物质包埋,是一种利用天然的、合成或半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对分散的固体、液体或气体物质进行包裹,使其分散于载体基质中,形成微小粒子的过程。将噬菌体微囊化可以本阻止外界环境对噬菌体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已经出现一些微囊化的噬菌体产品,在食品领域中微胶囊技术主要应用于饮料生产、焙烤制品、肉制品以及乳制品等多个领域,而对于将微囊化噬菌体应用于食品中的研究较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第一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鼠伤寒沙门氏菌噬菌体T156,该噬菌体为宽谱型沙门氏菌噬菌体。它不仅可以裂解鼠伤寒沙门氏菌ATCC 14028、ST-8、ATCC 13311、30、SJTUF 13336、SITUF 13350、SJTU 13277、STTUF 13337、SJTUF 13306、UK 1、114、172、206;肠炎沙门氏菌ATCC 13076、SJTUF 10978、SJTUF 10984、38、39、42、10960、11561、211、CMCC50093、4917、4693;都柏林沙门氏菌3710,3723;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CMCC 50094;印第安纳沙门氏菌13500、13520;阿哥拉沙门氏17、19、21;鸡白痢沙门氏菌CVCC 534、C79-3;猪霍乱沙门氏菌ATCC 10708,而且对大肠杆菌T10和李斯特菌ATCC 19115均有裂解效果。根据全基因测序结果可知,噬菌体T156基因组中无毒力因子和抗生素抗性基因。因此,该结果从遗传背景上证实了噬菌体T156应用于食品中病原菌及噬菌体治疗的安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农业大学,未经华中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1285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信息显示方法、终端设备
- 下一篇:净化器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及净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