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麦幼苗挥发性成分的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22270.9 | 申请日: | 2020-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5134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8 |
发明(设计)人: | 李静;刘成洪;陆瑞菊;张述伟;黄琳丽;陈志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30/88 | 分类号: | G01N30/88;G01N30/06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浩律师事务所 31280 | 代理人: | 李阳 |
地址: | 201106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麦 幼苗 挥发性 成分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植物学分析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检测大麦幼苗中挥发性成分的检测方法,所述的检测方法为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即HS‑SPME‑GC‑MS。本发明的方法通过对萃取条件和色谱条件进行限定,使待测样品中多种挥发性成分之间完全分离,从而能够准确地同时测定出待测样品中多种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其准确性好、灵敏度高、结果稳定,可用于大麦幼苗中挥发性成分的检测,从而明确了大麦幼苗中的挥发性成分,为大麦幼苗的种植加工和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学分析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快速检测大麦幼苗中挥发性成分的方法。
背景技术
大麦(Hordeum vulgare L.)属于禾本科大麦属植物,是世界第四大谷类作物,主要用作啤酒工业原料、畜牧业饲料和食品加工原料。另外,大麦作为我国传统的药食同源植物,还有很好的保健功能,其种子及其麦芽、麦苗均可作药用。麦苗的功效在《本草纲目》中就曾有记载,现代研究表明大麦幼苗中富含多种营养与功能性成分,具有促进睡眠、降糖降脂、抗肿瘤、抗炎、抗氧化等多种生理功能。以大麦幼苗为原料开发的功能型产品也越来越多,例如麦绿素、麦草饮料、青麦酶等。麦绿素等麦苗产品的成功开发提升了麦苗的经济价值。
但是,目前麦苗产品还缺乏专用苗用品种,生产上所使用的仍然是选育的啤酒大麦或饲料大麦品种。国内已有一些麦绿素专用品种筛选的相关研究报道,这些研究主要对大麦幼苗的生物活性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麦苗的品质除了取决于麦苗的生物活性成分含量,还受到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大麦属于低芳香性植物,对其幼苗挥发成分的测定相对较为困难。目前尚未有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大麦幼苗中挥发性成分的报道,顶空固相微萃取具有集采样、萃取、浓缩与进样为一体,操作简单,灵敏度高,无二次污染等优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快速的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GC-MS)联用法测定大麦幼苗中挥发性成分的方法,所述的方法具有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目前关于大麦苗挥发性成分的分析鲜见报道。顶空固相微萃取由于集采样、萃取、浓缩与进样为一体,操作简单,灵敏度高,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挥发性成分的分析研究。为明确大麦苗的挥发性成分,筛选主要挥发性物质。本发明以长三角地区主栽大麦品种“花30”和“苏啤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HS-SPME-GC-MS方法对大麦幼苗挥发性物质进行了分析检测,为大麦幼苗的优质栽培和品质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大麦幼苗挥发性成分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样品处理:越冬麦苗长到6-7叶期进行取样,采收的麦苗蒸馏水洗净,吸干水分,在室温条件下5 000r/min匀浆备用;取5g样品于顶空瓶中,封口,待测;
B、萃取条件:萃取头型号,50/30μm DVB/Carboxen/PDMS涂层;每次进样前萃取头250℃预先老化15min,将老化好的纤维头插入样品瓶中顶空部分120℃萃取5min,然后将纤维头插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样口,250℃解吸15min,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
C、气相色谱条件: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载气为高纯度氦气,进样口温度270℃,色谱柱流量2mL/min;分流比10:1;
D、质谱条件:电子轰击(EI,electron impact)离子源,离子源温度230℃,四级杆温度150℃,质量扫描范围m/z 29~550,溶剂延迟0.5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未经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2227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