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联合激光探测的铁路站台光幕防护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24957.6 | 申请日: | 2020-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4656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9 |
发明(设计)人: | 张琨;朱丹;何翔;张浩;殷勤;周明翔;史明红;邱绍峰;刘辉;张俊岭;彭方进;曹德宇;孙骥;陈情;应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B1/02 | 分类号: | B61B1/02;G01V8/10 |
代理公司: | 武汉东喻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24 | 代理人: | 宋敏 |
地址: | 430063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联合 激光 探测 铁路 站台 防护 装置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联合激光探测的铁路站台光幕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站台边缘的虚拟站台门及安全探测装置;虚拟站台门包括光幕立柱、光幕立柱之间的光幕顶梁及分布于光幕顶梁上的若干等离子光发生器,等离子光发生器用于发射可见光束产生一道连续的光幕,且通过选择性地关闭部分等离子发生器消除部分光幕可形成对应于列车门的虚拟通道。通过光幕代替传统站台边设置站台门的方案,在不退后或者少退后的前提下设置防护装置,减小站台宽度占用,对站台宽度的要求降低;“虚拟”的光幕,较传统站台门可适应更多的车型。安全探测装置采用激光扫描对射装置,动态扫描,准确率高,覆盖面大,保证了站台边区域的人员安全以及行车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铁路站台防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联合激光探测的铁路站台光幕防护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为保证铁路列车正常运营及乘客安全,改善候车环境,提高乘客候车的舒适度,通常考虑在站台边缘设置防护装置,如:站台门。站台门是安装于铁路站台靠轨道侧边沿,把站台区域与轨道区域相互隔离开的设备。列车到达时,开启滑动门供乘客上下列车。
当列车过站不停车,且车速较快时,为保障乘客安全,十分有必要设置站台门等防护设施。
现有的铁路站台门存在以下问题:
问题一:多车型混跑,由于国内铁路车型繁多(CRH1A、CRH2、CRH5、CRH6A、CRH1、CRH3C、CRH380A、CRH380B、CRH380AL等),列车车门数量及设置位置复杂不一,站台门应与车门一一对应,传统的站台门难以同时适应多种车型。
问题二:即使通过机械设计实现了站台门对于多种车型车门的匹配,对于不同车辆不同时间到站且存在特殊情况的复杂工况,难以满足大客流与高密度行车的无缝对接,对控制系统的要求极高。
问题三:铁路站台宽跨度有限,安装站台门设备影响旅客的疏散以及安全快速通行。
问题四:从国内外既有站台门设计情况来看,兼容多种车型或满足正线高速过站条件时,站台门一般采用退后站台门安装的方式。为减少双向人行的相互冲突,一般采取站台门系统退后站台边缘1.2m安装的方案。但是站台门退后直接造成站台加宽,线间距增大,投资增加。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中的至少一种,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联合激光探测的铁路站台光幕防护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其原理是在站台边安装等离子光发生器,均布于有效站台,通过发射密集的可见光束,产生一道醒目的(如红色)虚拟墙(光幕);在光幕与站台之间设置多对激光扫描对射装置,探测该区域是否有人或者障碍物;通过光幕代替传统站台边设置站台门的方案,在不退后或者少退后的前提下设置防护装置,减小站台宽度占用,对站台宽度的要求降低,通过控制系统联动,可适应所有车型。同时,激光扫描对射装置保证了站台边区域的人员安全以及行车安全。
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联合激光探测的铁路站台光幕防护装置,包括设置在站台边缘的虚拟站台门及安全探测装置;
所述虚拟站台门包括光幕立柱、光幕立柱之间的光幕顶梁及分布于所述光幕顶梁上的若干等离子光发生器,所述等离子光发生器用于发射可见光束产生一道连续的光幕,且通过选择性地关闭部分等离子发生器消除部分光幕可形成对应于列车门的虚拟通道;
所述安全探测装置设置于所述虚拟站台门与列车之间,用于对所述虚拟站台门与列车之间缝隙进行异物探测。
优选地,部分或全部所述等离子光发生器在所述光幕顶梁上可滑动。
优选地,所述铁路站台防护装置还包括列车信息显示装置,用于在所述光幕上显示列车信息。
优选地,所述虚拟站台门退后于站台边缘0.5-0.8m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2495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