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电致变色材料的像素化车灯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43699.6 | 申请日: | 2020-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953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0 |
发明(设计)人: | 张程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程浩 |
主分类号: | F21S41/64 | 分类号: | F21S41/64;F21V23/04;G02F1/15 |
代理公司: | 常州智慧腾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28 | 代理人: | 曹军 |
地址: | 213000 江苏省常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变色 材料 像素 车灯 | ||
本发明属于电致变色发光领域,针对现有技术中像素板都是进行整体调光,及整体透光或不透光,穿过像素板的灯光单一,所能传递的驾驶信息较少,无法满足想要通过车灯和像素板之间的配合传递多种驾驶信息、降低交通事故率的需求,提出基于电致变色材料的像素化车灯,包括车灯本体、汽车雷达和车灯控制器,车灯本体包括光源、像素板和玻璃外罩;其中,所述汽车雷达用于检测光线强度、附近车辆、行人和障碍物;所述像素板包括多个带电致变色层的像素,车灯控制器用于根据汽车雷达检测结果控制像素板中各个像素的通断电。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致发光控制领域,具体设计一种基于电致变色材料的像素化车灯。
背景技术
目前,交通事故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一大公害。夜间行驶距离约占总行驶距离的20%,而事故死亡率却占到50%。夜间行车时,汽车远、近光灯使用不当不仅不能改善视觉敏锐度问题,反而会因刺眼的强光导致驾驶员“瞬间致盲”,更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并且在机动车与其他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会车时,只能通过转向灯光、交替变换远近光灯、鸣喇叭等方式传达司机的意图,这种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方式的会车,也容易耽误行车时间、甚至引发交通事故。
考虑到驾驶新手在上路时很容易出现远近灯光错开的情况,中国专利110281838A提出一种基于二维激光雷达的汽车前照灯自动转换方法,利用汽车雷达探测前方物体,并根据雷达扫描的数据转换成图像,经过图像识别出前方多少米存在汽车,并依据此图像结果来控制车灯进行远光近光灯切换。如此,通过雷达探测车体附近状况,直接进行远近灯光切换,而无论是远光灯还是景光灯,车灯在启动后都默认是前方无差别照射,对向车辆依然会被刺眼的灯光造成瞬间致盲。
为此提供一种可控的灯光多样的智能车灯就显得很有必要,这种智能车灯要能根据实际情况想着不同区域进行灯光照射;如此,结合雷达探测后就很有可能实现根据雷达探测结果规划处灯光照射的效果,使得近光灯和远光灯工作时,光线避开对象车辆。
针对上述的如何实现根据指令,智能车灯照射不同区域;目前市场上的智能车灯设计通常使用多模组LED灯方案、DLP方案、MEMS电热挡板方案来实现。多模组LED灯方案通常采用LED灯构成的阵列,根据指令改变LED灯珠的电量状况,实现不同的灯光效果,如中国专利CN 107071969 B中所述,多模组LED灯方案受困于车灯的体积,模组的数目一直无法做大,而且成本较高,推广困难。DLP方案类似于投影仪的使用方案,存在成本高昂等特点。MEMS电热挡板方案存在挡板动态闭合的稳定性不好等缺点。
为此有人想到,利用电致变色材料制成安装于光源与玻璃外罩之间的像素板。电致变色材料是一种可以在外界电场循环(正向电压、不施加电压、反向电压)作用下,材料本身对光线的透过率、折射率和吸收率会发生可逆改变的材料。在宏观表现上,电致变色材料在外界电压变化过程中,材料的颜色、雾度等光学特征会发生可逆的变化。基于此特点,电致变色材料已经在调光领域,如建筑物窗户、飞机和汽车窗户等场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日前比较火爆的电致变色玻璃就是使用上述电致变色材料,在车辆领域利用电致变色玻璃来进行车灯光源的调光,这一想法显得较为可行。
因此,利用电致变色材料制成车灯灯光的挡板,实现机动车车灯的像素化智能控制,在机动车照明领域有重要的安全意义和巨大的经济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像素板都是进行整体调光,即整体透光或不透光,穿过像素板的灯光单一,所能传递的驾驶信息较少,无法满足想要通过车灯和像素板之间的配合传递多种驾驶信息的需求,也无法避免对向会车车辆被光线强光照射“瞬间致盲”的情况。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基于电致变色材料的像素化车灯,包括车灯本体、汽车雷达和车灯控制器,车灯本体包括光源、像素板和玻璃外罩;其中,所述汽车雷达用于检测光线强度、附近车辆、行人和障碍物;所述像素板包括多个带电致变色层的像素,车灯控制器用于根据汽车雷达检测结果控制像素板中各个像素的通断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程浩,未经张程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436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