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古建筑和寄生乔木共同搬迁并成功保护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47229.7 | 申请日: | 2020-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943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发明(设计)人: | 凌玉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园林建筑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3/06 | 分类号: | E04G23/06;A01G23/04;A01G23/06 |
代理公司: | 重庆乐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21 | 代理人: | 张丽楠 |
地址: | 400039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古建筑 寄生 乔木 共同 搬迁 成功 保护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古建筑和寄生乔木共同搬迁并成功保护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针对古城墙制出测绘图,并在测绘图上对条石进行编码;搭建拱圈;对古树进行截枝处理;对古树进行绑扎,将树体垂直吊紧;根据测绘图在古城墙首层条石的表面进行编码,编码完成后,对古城墙条石进行拆除;当将条石拆至古树外露根部的一半时,将古树吊紧,这时拆除古树部分的脚手架,并拆除古树根边相邻的石材,随后挖出古树主根。本发明在对有价值的古建筑和寄生乔木共同搬迁并保护之时,能够保证古树的存活性,并且还能保证古建筑的完整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古建筑和寄生乔木共同搬迁并成功保护的方法。
背景技术
古树名木,一般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树即为古树;而那些树种稀有、名贵或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则可称为名木。古树名木的分级:古树分为国家一、二、三级。
现有古树通常会因地址变迁或者其他因素进行迁移,但是现有技术对古树迁移过后都很难确保古树能后完全的存活,特别是针对生长在古建筑上的,在迁移时,不仅需要保证古树的存活性,还要保证古建筑的完整性,这在现有技术上是无法完成。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在迁移时不仅能够保证古树的存活性,并且还能保证古建筑的完整性的搬迁方法。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迁移时不仅能够保证古树的存活性,并且还能保证古建筑的完整性的搬迁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古建筑和寄生乔木共同搬迁并成功保护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针对古墙制出测绘图,并在测绘图上进行条石编码;
2)搭建拱圈;
3)对古树进行绑扎,将树体垂直吊紧;
4)根据测绘图对每层条石依次拆除,并在每一层条石拆除之前对每层条石进行编码,当条石拆至古树主根与条石相互贴合的位置时停止对条石的拆除,而是转为由上至下地清理条石与主根之间的泥土,使得条石与所有古树主根相互接触的部位全部裸露出来;在古树主根与条石相互接触的部位涂抹带有颜色的颜料,涂抹时使用喷涂或抹涂的形式同时对主根与条石进行间断涂抹形成虚线带,同时涂抹形成的涂痕仅会在条石与主根接触部分的上部留下涂痕,可使在后续进行配对时使条石与主根之间的接触区能更好的还原,同时涂痕为间断式虚线带可是在还原匹配时条石上涂痕与主根上的涂恒更加完美的匹配,从而使条石与主根之间更加完美的进行还原,所述条石上涂料的颜色由高至低依次过渡变化;记录主根与古建筑之间的距离和角度;
5)将古树吊紧,这时拆除古树部分的脚手架,并拆除古树根边相邻的石材,随后挖出古树主根;
6)将剩余古墙条石全部拆除,在拆除每层条石之前,对条石进行编码,从而完成古树与古墙的拆除;
7)在新址将条石按照编码砌体施工,搭建拱圈,然后设置与墙体相对应的限制层;
8将拱圈的一侧砌至古树外露根下端,搭设井字架;
9)将古树吊入井字架,调整主根与待复建的古建筑之间的角度,按照条石与主根之间的颜料标记位置堆砌和复原条石、并安装金属网框架,使得条石归位与主根相邻的位置不变,依次砌上条石,如此,将外露根的根稍按原样全部压入金属网框架内,随后在墙内填入土壤,再向金属网框内灌入混泥土;
10)土壤填入完成后,在古树干3M-3.5M处设立缆风绳,将缆风绳向城墙内面进行拉设;从而完成迁移。
为了留取复建资料,步骤1)中,还包括对古墙进行全方位的摄影、摄像,并对各平、立面进行测绘并绘制出测绘图,对古树的位置、外露根的位置进行摄影,并记录古树外露根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园林建筑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市园林建筑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472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垃圾转运用的钩臂车
- 下一篇:基于触觉感知仿生特性的硬度触觉再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