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过实时监测肠道蠕动功能的分析系统及其工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53764.3 | 申请日: | 2020-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066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1 |
发明(设计)人: | 黄陈;梁馨予;王建;杜珊珊;樊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5/00 | 分类号: | A61B5/00;A61B7/04 |
代理公司: | 重庆鼎慧峰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6 | 代理人: | 刘立烈 |
地址: | 400037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过 实时 监测 肠道 蠕动 功能 分析 系统 及其 工作 方法 | ||
本发明创造属于医用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通过实时监测肠道蠕动功能的分析系统及其工作方法。一种通过实时监测肠道蠕动功能的分析系统,包括:数据采集装置,用于采集病人的肠道蠕动数据;分析端,用于分析采集端采集到的肠道蠕动数据,与数据采集装置通信连接;存储端,用于存储数据以及分析端调用数据,与分析端通信连接;采集端包括:固定装置,用于将数据采集装置固定在病人的腹部;通过对采集到的腹鸣音与数据库中的数据作对比,找到相类似的腹鸣音,然后通过量化计算,给出疑似疾病,帮助医生进行筛选和判断,提升了医生诊断速度以及诊断准确性,提升了诊断时候的抗干扰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创造属于医用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通过实时监测肠道蠕动功能的分析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当肠管蠕动时,肠腔内气体和液体随之流动,产生一种断续的气过水声(或咕噜声),称为肠鸣音。正常情况下,肠鸣音每分钟4~5次,有规律的出现。全腹均可听到,其频率、声响和音调变异较大,餐后频繁而明显,休息时稀疏而微弱。为准确评估肠鸣音的次数及性质,应在固定部位至少听诊1分钟。
通过肠鸣音可以对很多疾病进行诊断,但是现在的通过肠鸣音诊断都是通过医生去听的,但是不同的位置,以及不同类型的听诊器听到的声音不同,所以都是通过医生的经验去判断,所以很容易受到各种外界音色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医生最终诊断的准确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通过腹鸣音诊断时易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诊断准确性的问题,本发明创造提出了一种采用大数据分析并通过数字信号来增强抗干扰性的通过实时监测肠道蠕动功能的分析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创造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是,一种通过实时监测肠道蠕动功能的分析系统,包括:数据采集装置,用于采集病人的肠道蠕动数据;分析端,用于分析采集端采集到的肠道蠕动数据,与数据采集装置通信连接;存储端,用于存储数据以及分析端调用数据,与分析端通信连接;所述的采集端包括:固定装置,用于将数据采集装置固定在病人的腹部;拾音装置,安装在固定装置内,与固定装置转动连接,用于采集病人肠道蠕动时产生的腹鸣音。
作为优选,所述的固定装置包括:吸盘,吸附在人体上,用于与人体固定,为软质橡胶材质;环形连接盘,一面与吸盘的一端固定连接;抽气筒,为筒状结构,一端与环形连接板的另一面固定连接;活塞体,安装在抽气筒中,与抽气筒滑动连接;橡胶层,为圆筒结构,套在抽气筒外,一端与环形连接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活塞体固定连接;动力连杆,一端与活塞体铰接,另一端与抽气筒的外壁铰接,用于推动活塞体与抽气筒发生相对运动;所述吸盘与抽气筒之间的环形连接盘上开有若干通气孔,用于将吸盘内腔与橡胶层的内腔相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的动力连杆包括:一号杆,一端与活塞体铰接;二号杆,一端与抽气筒铰接;一号齿轮,与一号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二号齿轮,与二号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同时与一号齿轮啮合;固定卡槽,与一号齿轮和二号齿轮转动连接;所述一号齿轮和二号齿轮安装在固定卡槽中。
作为优选,所述的活塞体包括:活动筒,筒状结构,安装在抽气筒中;顶板,与活动筒的一端固定连接,并与橡胶层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一号密封圈,套在活动筒的另一端,与活动筒固定连接,与抽气筒滑动连接;所述的活动筒的内壁上刻有内螺纹。
作为优选,所述的拾音装置包括:拾音头,安装在活动筒中,用于收集病人的腹鸣音;保护管,一端与拾音头的一面固定连接;二号密封圈,套在保护管上,与保护管滑动连接,与活动筒滑动连接;调节头,与保护管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调节头上固定安装有气阀;所述保护管在二号密封圈与拾音头之间的管壁上刻有外螺纹,且开有孔洞;所述保护管与活动筒转动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抽气筒与环形连接板的连接端为喇叭口状;所述喇叭口的大端与环形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的拾音头为圆锥台状,拾音头的小端穿过环形连接板与保护管固定连接,拾音头的大端的直径大于抽气筒小端的直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5376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