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压缓冲轴芯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68841.2 | 申请日: | 2020-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110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发明(设计)人: | 潘约章 | 申请(专利权)人: | 潘约章 |
主分类号: | E05D11/10 | 分类号: | E05D11/10;E05F3/20;E05F3/22;E05F5/1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颜希文;郝传鑫 |
地址: | 526000 广东省肇***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压 缓冲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室门安装装置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液压缓冲轴芯装置,包括套管、轴芯机构和液压机构,轴芯机构包括轴杆和螺旋驱动组件,液压机构包括固定油封、活动油封、储力弹簧、回油弹簧、滤油环、滤油芯和固定套,固定油封固定设置在螺旋管的下方,固定油封与轴杆的下部之间形成第一液压油腔,轴杆的下部与固定套之间形成第二液压油腔,储力弹簧的一端与固定油封连接,储力弹簧的另一端与轴杆的下部连接,轴杆具有中空空腔,回油弹簧的一端与中空空腔的上壁连接,回油弹簧的另一端与活动油封连接,滤油环设置在中空空腔的下端,滤油芯固定在固定套上。采用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密封性好,使用寿命长,且能实现液压缓冲开关门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室门安装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液压缓冲轴芯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门用合页为折合式合页,主合页与副合页铰接后固定安装于门框和门板上,不能对闭门起到缓冲作用,更不能控制闭门的速度。闭门时,若存在较大外力,门板与门框激烈碰撞发出较大声响,且激烈碰撞易造成门板与门框间过大的相互作用力,易对门板或门框造成损坏,影响门框和门板的使用寿命,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避免上述折合式合页的种种缺陷,市场上逐渐涌现出对闭门有缓冲作用的门用合页。
大多数的缓冲合页采用直推式的缓冲器,这种缓冲器需要在门上打孔安装,这使得缓冲合页安装复杂,而且限制了其使用范围,如塑钢门框等中空门框就无法安装;而另有少数的缓冲合页采用旋转式的阻尼器,而旋转式的阻尼器有单向和双向的,要实现闭门缓冲只能采用单向的阻尼器,该缓冲合页的单向阻尼器在整个闭门行程都是有阻尼作用的,单向阻尼器的在闭门行程中的工作时间较长,频繁次数的关门会使单向阻尼器容易达到寿命周期而丧失缓冲闭门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液压缓冲轴芯装置,其结构简单,密封性好,使用寿命长,且能实现液压缓冲开关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压缓冲轴芯装置,包括套管、轴芯机构和液压机构,所述轴芯机构包括轴杆和用于驱动所述轴杆上下移动的螺旋驱动组件,所述液压机构包括固定油封、活动油封、储力弹簧、回油弹簧、滤油环、滤油芯和固定套,所述固定油封固定设置在所述螺旋管的下方,所述固定套固定在所述套管的下端,所述固定油封的中部设有可供所述轴杆穿过的通孔,所述轴杆的下部穿过所述通孔且与所述套管贴合,所述固定油封与所述轴杆的下部之间形成第一液压油腔,所述轴杆的下部与所述固定套之间形成第二液压油腔,所述储力弹簧位于所述第一液压油腔内,所述储力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油封连接,所述储力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轴杆的下部连接,所述轴杆具有中空空腔,所述轴杆上设有用于连通所述中空空腔与所述第一液压油腔的过油孔,所述活动油封和所述回油弹簧均设置在所述中空空腔内,所述回油弹簧的一端与所述中空空腔的上壁连接,所述回油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活动油封连接,所述滤油环设置在所述中空空腔的下端,所述滤油环的中部设有可供所述滤油芯穿过的滤孔,所述滤油芯固定在所述固定套上,所述滤油芯上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二液压油腔和所述中空空腔的排油孔。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螺旋驱动组件包括螺旋管、转轴和滚针,所述螺旋管固定套装在所述套管内,所述转轴可转动地套装在所述螺旋管内,所述转轴设有与所述轴杆配合套接的套孔,所述螺旋管的外壁上设有螺旋槽,所述转轴上设有滚槽,所述滚针设置在轴杆的上端并横向穿接在所述螺旋槽和所述滚槽之中。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螺旋槽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斜槽、第二斜槽和定位槽,所述第一斜槽的旋转范围在0度至95度之间,所述定位槽的旋转范围在95度至165度之间,所述第二斜槽的旋转范围在165度至180度之间。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转轴上的套孔与所述轴杆之间形成有润滑脂腔,所述润滑脂腔与所述轴杆、所述转轴、所述螺旋管和所述滚针两两配合之间的空隙连通。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储力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轴杆的下部通过推力轴承转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潘约章,未经潘约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6884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