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颗粒物填充完井管柱及开发井颗粒物填充完井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83508.9 | 申请日: | 2020-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100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发明(设计)人: | 刘言理;付大其;杨延征;聂上振;徐禄帆;曾晓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02 | 分类号: | E21B43/02;E21B43/08;E21B23/01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李珂珂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颗粒 填充 管柱 开发 方法 | ||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颗粒物填充完井管柱及颗粒物填充完井方法,属于开发井完井技术领域。注入溶解液,从内管柱流进的溶解液可以从底座的过流孔,流向外管柱与开发井井眼的井壁之间的空间内,溶解液逐渐充满外管柱与开发井井眼的井壁之间的空间。外管柱的连接管体的可溶解管会直接与溶解液接触并被溶解液溶解消失。可溶解管消失之后,干燥颗粒物层遇水膨胀,逐渐将外管柱与开发井井眼的井壁之间的空间充满。完成对开发井井眼的防砂工序。下放一趟管柱即可完成对开发井井眼的颗粒物的填充,简化了开发井的防砂工序。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开发井完井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颗粒物填充完井管柱及颗粒物填充完井方法。
背景技术
开发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用于开采石油或天然气的井。开发井在钻井完井的过程中,一般会采取防砂措施,以防止开发井在后期开发时出现出砂的情况,避免油气藏中的泥沙进入开发井内。
开发井常采用砾石填充的方式进行防砂,砾石填充需要用到开发井完井管柱。对开发井进行砾石填充时,通常会先将开发井完井管柱下放到开发井井眼中,开发井完井管柱与开发井井眼的井壁之间形成多个沿开发井井眼的轴线分布的环形空间。通过开发井完井管柱在多个环形空间内填充砾石。
相关技术中,在对多个环形空间进行填充时,通常是从开发井井眼的井底到开发井井眼的井口的方向上,对多个环形空间依次进行填充,此过程中需要多次起升或下放开发井完井管柱的内管柱,开发井的防砂工序较为繁琐。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颗粒物填充完井管柱及颗粒物填充完井方法,可以简化开发井的防砂工序。所述颗粒物充填完井方法包括: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颗粒物充填完井方法,所述颗粒物填充完井管柱包括外管柱与内管柱,
所述外管柱包括底座与连接管体,所述底座与所述连接管体的一端密封连接,所述底座上具有与所述连接管体连通的过流孔,所述连接管体包括筛管、干燥颗粒物层与可溶解管,所述干燥颗粒物层覆盖在所述筛管的外周壁上,所述干燥颗粒物层包括遇水膨胀的干燥颗粒物,所述可溶解管覆盖在所述干燥颗粒物层的外周壁上;
所述内管柱同轴位于所述连接管体内,所述内管柱的一端插入所述底座并与所述过流孔连通。
可选地,所述干燥颗粒物为聚氨酯聚合物或发泡聚苯乙烯聚合物。
可选地,所述可溶解管采用掺杂有稀土元素的镁铝合金制作得到。
可选地,所述外管柱还包括过流板,所述过流板与所述过流孔过盈配合,所述过流板上具有多个过水孔。
可选地,所述底座包括筒节、圆形板与半球形板,所述筒节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管体的一端同轴密封连接,所述圆形板同轴固定在所述筒节内,所述圆形板上具有同轴的定位孔,所述筒节的另一端则与半球形板的端面同轴固定,所述过流孔位于所述半球形板上。
可选地,所述内管柱包括同轴连接的第一管节与第二管节,所述第一管节的外径与内径均大于第二管节的内径与外径,所述第二管节同轴位于所述定位孔内。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颗粒物填充完井方法,所述颗粒物充填完井方法采用如前所述的颗粒物填充完井管柱实现,所述颗粒物充填完井方法包括:
在开发井井眼下放颗粒物填充完井管柱,干燥颗粒物层的体积为所述可溶解管的外周壁与开发井井眼的井壁之间的空间的体积的0.2~0.3倍;
向所述颗粒物填充完井管柱的内管柱内通入溶解液,所述溶解液将外管柱的可溶解管溶解且所述干燥颗粒物层膨胀充满所述外管柱与开发井井眼的井壁之间的空间。
可选地,所述向所述颗粒物填充完井管柱的内管柱内通入溶解液,包括:
向所述颗粒物填充完井管柱的内管柱内通入溶解液,且向所述内管柱内通入溶解液的时长为0.5~1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8350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